孫馳南
(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院腫瘤腎內科,山東 聊城 25211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環境污染加重等,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1]。消化道惡性腫瘤多發于消化道各個器官內,如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癌及大腸癌等,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癌細胞可能擴散、蔓延至其他組織部位,危及患者生命[2]。目前,臨床治療該類患者的方法較多,如放療、化療、手術及藥物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水平。有研究[3]顯示,大部分被確診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患者中,有部分已錯過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進而使放療成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消化道惡性腫瘤在藥物治療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卡培他濱在直腸癌、胃癌及結腸癌中療效得到證實。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析在單純放療的基礎上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1例。研究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9~80歲,平均(65.32±9.65)歲;疾病類型:腹腔淋巴結轉移癌15例,胰腺癌5例,肝轉移性腫瘤1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7~82歲,平均(64.85±8.79)歲;疾病類型:腹腔淋巴結轉移癌14例,胰腺癌6例,肝轉移性腫瘤11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影像學等檢查均符合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血小板、白細胞檢查正常;生存期預計>6個月;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障礙者或患有精神類疾病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治療不耐受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放療治療。治療前,先利用CT檢查患者腹部,再次確定惡性腫瘤位置,然后根據CT定位予患者腹腔病灶放療治療,儀器為美國瓦里安CX直線加速器,對CT定位進行掃描,層厚設為5 mm,將相關數據傳至計算機,另用Eclipse系統進行5~7共面野適型照射,每次進行1.8 Gy,總劑量為60~66 Gy。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卡培他濱(淄博萬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119)治療,每天放療前服用1 250 mg/m2,每天2次,持續服用14 d,以21 d為1個周期,連續治療6個周期。治療期間,遵醫囑定期抽查患者血常規、肝腎功能指標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進行2年以上的隨訪調查,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生存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主要根據WHO制定的腫瘤評價分類進行評估,根據腫瘤基線病灶長徑變化情況進行判定,所有目標病灶消失,為完全緩解(CR);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30%,為部分緩解(PR);基線病灶長徑總和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為病情進展(PD);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但未達到PR或增加但未達到PD,為病情穩定(SD)。總有效率=(CR+PR+SD)/總例數×100%[4]。統計兩組1、2年的生存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嘔吐、貧血、黏膜炎、白細胞減少、手足綜合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情況 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均自愈,無嚴重事件發生,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生存情況比較 兩組1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2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surviv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臨床上,大多數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被發現時,病程已進展至中晚期,生存率較差。早期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達95%,主要治療方式是根治手術聯合化學治療等,治療有效性、安全性較高[5]。但病情進展至中晚期,已錯過根治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還可能因諸多因素影響加快病情發展。因此,放療已成為該類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因消化道特殊的生理結構、特點,放療的治療風險較高,顯著影響患者的預期效果。據相關文獻[6]報道,放療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有效率高達60%左右,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疼痛、延長其生存期,但單純放療的效果不佳,因此,還需配合其他治療方式,以提高治療效果。
此外,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放療部位為消化道,生理結構較特殊,若長期對胃腸部進行放療,放射線會加重刺激胃腸道,還易誘發放射性膀胱炎、腸炎或骨髓炎等不良發應,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安全及生命安全。傳統消化道惡性腫瘤放療治療中常結合氟尿嘧啶治療,該藥物可有效提高放療局部控制的效果,還能治療已發生轉移的病灶,治療效果顯著,但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亦十分明顯。卡培他濱屬于一種二線化療藥物,在胰腺癌的治療中效果明顯,有研究[7]發現,卡培他濱治療胃腸等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良好的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卡培他濱屬于一種口服型的細胞毒類藥物,藥物可穿過胃腸壁,通過肝臟代謝作用將其轉化成5-脫氧-氟尿嘧啶,進而在腫瘤組織中形成氟尿嘧啶[8]。同時,當藥效發揮至腫瘤組織內時,其TP酶活性較高,可在腫瘤部位選擇性釋放5-Fu,有效降低細胞毒性影響。另外,聯合放療治療,可增強TP酶的表達水平,提高腫瘤細胞TP酶活性,且不影響正常組織細胞,確保聯合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顯示[9],在卡培他濱治療中,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反應,多屬于可逆性,經針對性治療干預后均可自愈。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明顯較少,主要為嘔吐、白細胞減少等,經對癥治療后均緩解自愈,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兩組1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2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亢崇照等[10]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對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予卡培他濱聯合放療治療,治療有效性、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