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隆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 南昌 330100)
子宮肌瘤是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且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2]。子宮肌瘤患者多伴有月經周期縮短、月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等癥狀,同時肌瘤會造成子宮正常生理結構損傷,易導致患者不孕,危害性極大,需早期給予治療[3-5]。臨床多行子宮剔除術治療有生育需求的子宮肌瘤患者,但常規開腹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6-7]。隨著微創治療的深入發展,腹腔鏡微創手術因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勢,逐漸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就診于本院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就診于本院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實驗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8.59±2.31)歲;肌瘤直徑2~7 cm,平均子宮肌瘤直徑(4.28±0.22)cm;病程1~7年,平均病程(3.18±0.98)年。對照組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5.61±2.28)歲;肌瘤直徑2~7 cm,平均子宮肌瘤直徑(4.26±0.20)cm;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0±0.96)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B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不孕癥;配偶經檢查未見異常;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有妊娠需求;無語言溝通障礙。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腎功能不全、自主神經紊亂、心臟病、內分泌失調、糖尿病、高血壓、血液疾病;凝血功能異常;子宮頸惡性病變;子宮內膜癌;精神疾病;既往接受經腹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
1.2 方法 兩組手術由同一組醫生操作且在氣管插管全麻下實施。對照組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取平臥位,做一縱行切口于腹部正中,逐層切開皮膚后,進入腹腔,仔細探查子宮肌瘤大小、位置,將10 U縮宮素注入肌瘤基底部,切開肌瘤外包膜,剔除肌瘤結節,使用可吸收線連續縫合,關閉瘤腔、腹腔。實驗組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取膀胱結石位,創建氣腹,維持氣腹壓為12 mmHg,于臍部做一10 mm切口,置入10 mm套管針、腹腔鏡,分別在左下腹、右下腹麥氏點穿孔,置入5 mm套管針,于左腹直肌外側邊緣、恥骨聯合上2 cm位置穿刺,置入手術器械。仔細觀察盆腔內是否有臟器粘連,并進一步探查肌瘤位置、大小、數量等情況。使用穿刺針在肌瘤包膜內注入6 U稀釋的垂體后葉素(1∶100稀釋液)。用電極電凝鉤做橫行電凝帶于肌瘤凸起處,切開子宮層,顯露肌瘤,并對其固定,逐層剝離。完整剝離肌瘤后,雙極電凝止血,并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子宮切口創面,確認無出血點后,關閉創面。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手術操作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卵巢功能:分別采集兩組患者術前1 d、術后1個月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獲取上清液。使用化學發光法測定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黃體生成素(LH)。③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感染、切口疼痛、盆腔粘連、腸梗阻、性功能障礙。④比較兩組肌瘤復發率和妊娠率:兩組術后均隨訪1年,統計肌瘤復發和妊娠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2.2 兩組卵巢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卵巢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實驗組E2、LH、FSH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卵巢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ovaria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卵巢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ovaria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E2,雌二醇;LH,黃體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
?
2.3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 術后,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兩組復發、妊娠率比較 術后,實驗組妊娠率為85.00%(34/40),高于對照組的65.00%(26/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復發率為5.00%(2/40),略低于對照組的10.00%(4/4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0,P=0.396)。
子宮肌瘤作為發病率較高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其發生與雌激素、孕激素分泌相關,主要表現為子宮出血、白帶增多、腹部包塊壓迫等,嚴重時可能導致不孕,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8-9]。子宮肌瘤對妊娠的影響可能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①影響子宮內膜血供;②造成子宮無規律收縮;③肌瘤多發或增大會壓迫子宮,并堵塞宮頸口、輸卵管出口;④改變輸卵管走行,影響卵子與精子結合、受精卵著床;⑤造成機體神經激素的調節改變[10-13]。子宮剔除術可有效解除肌瘤對子宮的壓迫,保證子宮功能和生理結構完整,保持盆腔解剖結構的完整性,對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的功能無影響,保留患者再孕能力[14-15]。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可在直視下實施手術,對宮肌瘤大小、位置、數量等要求較低,術者直接經手指觸摸肌瘤,操作簡便,同時,可徹底縫合子宮腔,止血效果較佳[16-17]。但開腹手術切口較大,對機體造成的創傷大,術中出血量較多,加之手術暴露面積過大,易導致患者發生感染,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及E2、LH、FSH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妊娠率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復發率略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安全性優于開腹手術,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可提高術后妊娠率。與朱蓉[18]研究結果一致。腹腔鏡手術后可使用冷光源、攝像等手段在監視器上完全顯露手術視野,同時,具有放大功能,能清晰顯示子肌瘤位置、與周圍組織間的關系,徹底清除子宮肌瘤,并能選擇性電凝供應子宮肌瘤的小血管,減少術中出血量[19-20]。腹腔鏡下實施手術可確保術野清晰、開闊,清晰顯示解剖結構,利于手術操作,避免損害鄰近輸尿管旁組織,保留器官功能的完整性,減輕對卵巢功能的影響,為術后妊娠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可維持盆腔內環境穩定性,盡可能減少手術對盆腹腔造成的干擾,利于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并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利于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腹腔鏡手術在是在4個微小穿刺孔下實施,手術切口小,不會遺留明顯瘢痕,腹壁美容效果好,患者接受度較高。
綜上所述,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勢,可減輕對卵巢功能的損傷,提高術后妊娠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