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蘭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放射科,湖北 武漢 430015)
急性腦梗死(ACI)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即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而導致的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壞死[1]。相關研究顯示[2],約30%ACI患者均是由于頸內動脈狹窄所致。因此,準確掌握ACI頸內動脈狹窄情況,對其預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既往文獻[3]證實,ACI患者MRI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AIR)序列在半球腦溝、大腦外側裂池等部位均可見與血管類似的異常高信號,臨床將其稱為高信號血管征(HVS),但對頸內動脈與HVS的生成是否相關,尚未給出明確解釋。本研究旨在探析ACI患者MRI的HVS與頸內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頭頸部CT血管成像(CTA)檢查結果分成觀察組(n=75)與對照組(n=33)。觀察組男46例,女29例;平均年齡(62.97±2.46)歲。對照組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齡(63.01±2.49)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臨床癥狀分析、心電圖、心肌壞死生物標志物等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影像學資料完整;能積極配合研究;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且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者;伴有出血傾向或出血者;對造影劑過敏者;存在與本研究無關危急重癥者;無法配合研究者;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觀察組為有頸內動脈狹窄患者,對照組為無頸內動脈狹窄患者,均給予MRI、CTA檢查。觀察組分為單側頸內動脈狹窄組(n=51)與雙側頸內動脈狹窄組(n=24)。
MRI檢測。選擇MRI掃描儀(GE公司,型號:Light-Speed 16pro)、頭顱8通道陣列線圈,患者取仰臥位,實施橫斷面自旋回波T1、T2及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AIR)序列掃描,相關參數設置如下,T1序列:TE、TR分別為15、400 ms;T2序列:TE、TR分別為124、4 040 ms;FLAIR:TE、TR分別設為124、8 402 ms;層厚、層間距、視野分別設為6.0 mm、1.0 mm、180 mm×240 mm。
CTA檢測。選用64排螺旋CT(北京中西遠大科技有限公司,型號:HT-3DNMR-25),患者取仰臥位,從主動脈弓到顱底實施掃描。相關參數設置:管電流:104 mA,管電壓:120 kV,層厚:1.0 mm,螺距:0.6,視野:200 mm×200 mm,陣矩512×512。以雙筒高壓注射器將80 mL碘普羅胺對比劑注入右肘正中靜脈,注射速率控制為4.0 mL/s,并按照0.4 mL/s的速率注入40 mL 0.9%氯化鈉溶液。
1.3 評價標準 頸內動脈狹窄判定標準:CTA顯示血管壁存在充盈缺損或近端血管管徑超過遠端血管管徑。根據北美癥狀性頸內動脈切除試驗狹窄分級法判斷頸內動脈狹窄程度[4]。頸內動脈狹窄度=(1-最狹窄位置直徑)/遠端正常血管直徑×100%。按照頸內動脈狹窄檢測結果,可將狹窄程度分成100%、99%~75%、74%~50%、<50%。
HVS陽性判定標準:MRI的FLAIR序列提示存在連續兩個層面或同一層面≥2處出現靠近腦灰質表面蛛網膜下腔斑點狀或蛇紋狀、管狀高信號影,且相應部位T2序列圖像提示流空信號。HVS分級方法:Ⅰ級,HVS涉及范圍小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域的1/3;Ⅱ級,HVS涉及范圍大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域的1/3。
1.4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患者的HVS陽性檢出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或Z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通過Spearman相關性分析ACI患者HVS陽性率、HVSⅡ級率和頸內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HVS陽性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HVS陽性檢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HVS陽性檢出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HVS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2 單側頸內動脈狹窄組和雙側頸內動脈狹窄組HVS陽性檢出率比較 單側、雙側頸內動脈狹窄組HVS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單側頸內動脈狹窄組和雙側頸內動脈狹窄組HVS陽性檢出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HVS between un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group and b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group
2.3 不同頸內動脈狹窄程度患者HVS陽性檢出情況比較頸內動脈狹窄100%患者HVS陽性、HVSⅡ級檢出率均高于頸內動脈狹窄99%~75%、74%~50%、<50%(P<0.05)。頸內動脈狹窄99%~75%患者HVS陽性、HVSⅡ級檢出率均高于頸內動脈狹窄74%~50%、<50%(P<0.05)。不同頸內動脈狹窄程度患者HVSⅠ級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相關性分析發現,HVS陽性率、HVSⅡ級率與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r=0.846、0.813,P=0.001、0.007)。陽性率、HVSⅡ級率顯著高于頸內動脈狹窄99%~75%、74%~50%、<50%;頸內動脈狹窄99%~75%HVS陽性率、HVSⅡ級率明顯高于頸內動脈狹窄74%~50%、<50%。提示HVS陽性、HVSⅡ級率與頸內動脈狹窄呈正相關。

表3 不同頸內動脈狹窄程度患者HVS陽性檢出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HVS positive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n(%)]
綜上所述,HVS多見于ACI頸內動脈狹窄患者中,且其陽性率、Ⅱ級率與頸內動脈狹窄呈正相關,可為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判定提供可靠依據。
HVS最早是在20世紀末由Cosnard等[4]在超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發現,患者MRI的FLAIR序列提示閉塞動脈為高信號,該征象鑒別腦梗死的特異性、靈敏性與陰性、陽性預測值分別為85.00%、65.00%、44.00%、93.00%,總體準確率為70.00%;相同病例的MRI診斷特異性、靈敏性與陰性、陽性預測值分別為71.00%、67.00%、43.00%、87.00%,總體準確率為68.00%[5]。房志偉等[6]研究表明,FLAIR序列上血管型號征和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于顱內血流減慢或血管閉塞診斷方面準確性基本相同。
相關研究表明[7],在煙霧病、大腦中動脈狹窄、ACI等患者腦中主要動脈均存在HVS異常信號。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HVS形成機制,但有研究者認為與顱內動脈血流減慢密切相關[8-10]。頭顱MRI的FLAIR序列含有SE序列與翻轉恢復序列,選擇合適TI可促進腦脊液表現為顯著低信號,但由于長TE會阻礙血流形成信號,故而,對于健康者而言,實施頭顱MRI檢查,顱內動脈顯示為低信號。在顱內血流減緩且其速率下降至一定范圍條件下,部分質子可在成像層面形成信號,且其信號高低與血流速度表現呈負相關;在FLAIR序列上顯示為高信號,但于T2序列上仍為低信號。因此,部分ACI患者MRIFLAIR序列會生成HVS。在ACI病理因素作用下,患者頸內動脈供血受到阻礙,血流速度隨之下降,故而部分患者出現HVS征象。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HVS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判斷ACI患者是否存在頸內動脈狹窄中HVS征象可起到一定指導作用。單側頸內動脈狹窄組HVS陽性檢出率與雙側頸內動脈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頸內動脈單、雙側狹窄與HVS陽性檢出率無明顯相關性。頸內動脈狹窄100%患者H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