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大同市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強化軍令狀、交總賬意識,攻堅克難、硬拼實干,以戰時“七個一”工作機制,逐月逐季推動落實。到2018年年底,陽高、云州、靈丘3個縣區脫貧摘帽。到2019年年底,天鎮、廣靈、渾源3個縣脫貧摘帽,剩余貧困人口473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3%。到2020年5月底,全市剩余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6067元。識別準確率、退出準確率均為100%,群眾滿意度達99%以上。“兩類戶”收入總體穩定,“三保障”基礎更加牢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打好特色產業牌,
帶貧益貧效果越來越明顯
多年來,大同市圍繞“園、加、養、種、商、旅、研”7個方面,統籌培育全市197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扶貧車間、產業園、集體農莊,陽高縣建設蔬菜大棚5150棟,廣靈縣建設菌業大棚150棟,渾源縣種植黃芪28萬畝,全市種植黃花26萬畝,形成了云州區貧困人口至少人頭1畝黃花、陽高縣貧困人口戶均1棟大棚、渾源縣貧困人口戶戶種植黃芪的“一縣一業”產業格局。6個貧困縣投資總額達26.7069億元的“大同好糧”農特產品深加工項目與13個大型企業合作2020年全部開工建設,預計可帶動貧困人口2.66萬人增收。截至目前,全市18家供應商、42類產品入選全國扶貧產品目錄,銷售特色農產品達2.6億元,貧困地區農產品網絡銷售由2016年不足1000萬元提升到2019年的7876萬元。全市光伏扶貧共建成72座村級電站,裝機總容量達到12.5萬KW,累計收益39496.59萬元,惠及7473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20年9月22日,全國光伏扶貧工作現場會在大同召開。按照全省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的戰略部署,以長城廊道旅游建設為切入點,帶動長城沿線16個鄉鎮、171個行政村的14.9萬人口增收致富。持續加大扶貧再貸款支持力度,解決貧困群眾貸款難、貸款利率高問題,5年來全市扶貧小貸、產業及項目扶貧共發放貸款45650戶225836萬元。
打造技能升級版,“一技在身,一證在手,一條富路”的美好愿景逐步實現
大同市按照人社部“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精準扶貧就業導向,深入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持續叫響“天鎮保姆”“廣靈巧娘”“靈丘阿姨幫”等大同優秀勞務品牌。2019年7月15日,全市有78名農民取得全省首批職業農民技能證書。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6.2萬人,全國技術能手17名,享受政府津貼的高技能人才29名,三晉技術能手64名。到2019年度持證人數增加為23.4萬人,持證上崗人數增加為21.53萬人。2019年1月,天鎮“黨建+保姆”引領婦女就業,入選中宣部《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選編》。2020年,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力應就業83974人,已就業83411人,占2019年務工人數比例110.97%,零就業家庭全部清零。就業扶貧的典型做法受到國家人社部和國家扶貧開發辦的肯定,2020年8月11日,首屆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在大同舉行。
建設生態宜居地,
農村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十三五”期間,共有9.49萬人喜遷新居,11.37萬戶貧困人口的危房完成改造。2019年4月,天鎮縣易地搬遷實施方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為優秀方案向全國推廣。2019年,靈丘縣危房改造工作,榮獲國務院督察激勵。特別是2018年和2019年兩年財政投入資金22億元,帶動縣區自籌、社會投資等34.9億元,對1800多個村莊開展環境整治,全市鄉村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兩場戰役”,實現生態增綠、群眾增收的雙贏,特別是2017年至今,6個貧困縣區造林77.18萬畝,該市被評為“全國美麗山水城市”“十大生態宜居城市”,有14個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全力保障居民用水安全,2018年12月,全國飲水型氟超標改水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全市召開并在陽高縣觀摩。
密織民生保障網,
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把“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作為拔窮根阻斷代際貧困的關鍵性舉措,投資8.3億元全面完成“全面改薄”任務,102249名中小學生受益;貧困縣營養改善計劃使用資金48235.52萬元,達到了全市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全覆蓋;各類資助累計資助47.22萬人次,累計資助資金7.28億元。大病救治病種擴大到37種,累計救治群眾8576人次。2018年7月,全國健康扶貧大樣本項目中期成果交流會在陽高縣召開。
2018年11月,靈丘縣“四方聯動”健康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廣。2014年以來,市級財政發放困難群眾救助資金3.5億元,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64.9億元。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共有90777人納入農村低保和特困人員的范疇,占到農村低保和特困保障對象的48%。
勇扛結隊幫扶責,
涓涓細流匯聚脫貧攻堅磅礴偉力
在全市脫貧攻堅戰場上,活躍著928名第一書記、4551名駐村干部、1452支幫扶工作隊,他們成為戰勝貧困的“大同鐵軍”和“能人團隊”。廣大扶貧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決戰姿態,常年“五天四夜”堅守崗位,為農村的黨建、產業、就業、鄉村提質、后續發展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產業、教育、醫療、就業、消費、文化、村容村貌等方面,全市社會各界用情用力,共投入扶貧資金6.2億元。577家愛心扶貧超市,籌集物資1068萬元,受益13.94萬人次。消費扶貧成效顯著,累計線上線下銷售特色農產品4.73億元。
大同市將繼續乘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東風,按照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和市委“136”總體思路和戰略部署,乘勢而上,書寫大同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選自《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