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妮,劉 湧,周 忻,任傳路,繆惠鍇
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細胞長期受損,約35.8%可能進展為肝硬化[1,2]。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 acid,miRNA)為單鏈、內源性、非編碼RNA,由21~25個核苷酸組成,參與細胞增殖、分化等多個生物學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4]。微小核糖核酸-1273g-3p(microribonucleic acid-1273g-3p,microRNA-1273g-3p)水平與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及肝功能損傷緊密相關[5,6]。本研究檢測了CHC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變化,并探討了其預測肝硬化發生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來源 2018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25例,男74例,女51例;年齡為29~73歲,平均年齡為(54.3±9.1)歲;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19.5~26.8 kg/m2,平均為(23.8±6.5)kg/m2;CHC病程為5~13年,平均為(9.6±2.7)年。符合《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硬化診治指南》[7,8]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藥物性肝損傷或酒精性肝病、合并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檢測 采集外周靜脈血5 mL,4℃冷凍離心機12000 r/m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實時熒光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qRT-PCR)法檢測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采用Trizol法提取miRNA,在杭州奧盛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Nano-500微量分光光度計上檢測RNA濃度和純度。采用Taqman miR逆轉錄試劑盒(北京華大蛋白質研發中心有限公司),按說明書要求提取總miRNA,逆轉錄成cDNA。設計Nectin-4和內參基因β-actin上下游引物,Nectin-4上游引物:5’-CTCAGTTCAGGATCAATGCAT-3’,下游引物:5’-CAGTTACTACGTACATGACCT-3’,產物長度121 bp;β-actin上游引物:5’-ATCACGTATTGCTACTGAAC-3’,下游引物:5’-TCAGTACATGTACATGACAT-3’,產物長度113 bp;反應體系為20 μL:2×SYBR Mix 1 μL,10×cDNA模板1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加H20 8 μL,每個樣品重復檢測3次。使用美國ABI公司生產的ABI-7300型熒光定量PCR儀進行qRT-PCR反應,反應條件:95℃,3 min;95℃,10 s;60℃,20 s;72℃,20 s;40個循環。根據2-△△Ct計算microRNA-1273g-3p相對水平。

2.1 CHC患者肝硬化發生情況 經臨床、血生化和影像學檢查,在本組125例CHC患者中,發現肝硬化患者42例(33.6%)。
2.2 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單因素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CHC發生肝硬化患者BMI、病程、輸血史、血脂異常、未抗病毒治療和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與CHC患者比,差異顯著(P<0.05,表1);經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上述因素均是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表2、表3)。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2 影響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自變量賦值結果

表3 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預測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價值 經ROC分析顯示,以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1.56為最佳截斷點,其AUC值為0.844(95%CI:0.768~0.902),預測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靈敏度為78.6%(33/42,95%CI:73.1%~83.2%),特異度為86.8%(72/83,95%CI:82.5%~90.6%),準確度為90.4%(113/125,95%CI:73.1%~83.2%,圖1)。

圖1 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預測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ROC曲線
肝穿刺活檢為診斷肝硬化的金標準,其屬于有創檢查,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關研究顯示[9-12],miRNA的異常表達與肝組織纖維化、炎癥因子抑制等有關,不同的miRNA在不同組織、細胞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同一miRNA在不同疾病中的表達也不同。故而,探討microRNA-1273g-3p對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預測價值尤為重要。
miRNA由21~25個核苷酸組成,其異常表達與器官纖維化、腫瘤細胞的侵襲、遷移等有關[13,14]。miRNA序列在人類基因序列中的占比僅為3%左右,但參與約35%左右基因水平的調控,在機體生長發育、細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眾學者對miRNA的深入研究發現,在藥物性肝損傷、酒精性肝炎等多種慢性肝臟疾病中均存在miRNA表達水平差異[15-17]。相關研究報道[18-20],miRNA在肝臟的形態維持、功能發揮方面均起重要作用,其中包括miR-132和miR-125b等。研究發現,microRNA-1273g-3p可能通過調控PTEN參與慢性肝臟疾病的發生、發展。通過對57例CHC患者外周血microRNA-1273g-3p水平進行檢測分析,發現CHC合并肝纖維化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明顯高于未發生肝纖維患者,且其水平隨著肝纖維化的進展而逐漸升高,可對臨床肝纖維化程度進行判斷。本研究中,有42例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發生率為33.6%。肝硬化組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明顯高于CHC組,提示CHC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表達水平上調,呈高表達,發揮促使肝硬化發生的作用,可能參與了肝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本研究通過分析影響CHC患者肝硬化發生的因素,發現BMI>24.0kg/m2、病程長、輸血制品感染病毒、血脂異常、未抗病毒治療、血清microRNA-1273g-3p高水平等均與肝硬化的發生有關,提示上述指標均是影響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需加強防控,逐一控制各項危險因素的不良影響,以達到降低肝硬化發生的目的。相關研究報道,肥胖、血脂異常等均為影響CHC患者肝硬化進程的危險因素。抗病毒治療能夠緩解肝臟炎性反應,可有效延緩肝硬化的發生。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近一步證實CHC患者肝硬化發生與BMI、血脂異常、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療等多種因素有關。本研究通過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預測CHC患者發生肝硬化的最佳截斷點為1.56,其AUC值為0.844,靈敏度為78.6%,特異度為86.8%,準確度為90.4%,說明microRNA-1273g-3p水平在評估CHC患者發生肝硬化方面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作為早期檢測指標,對CHC患者進行早期的診斷并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降低CHC患者肝硬化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