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兵,陳瑞紅,楊 威,徐 剛
原發性肝癌(PLC)占世界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具有極高的危害性,其中肝細胞癌(HCC)為最常見的一類,占肝癌的80%以上[1-3]。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為一類常見的分子伴侶,廣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細胞,與腫瘤細胞的形成、分化和增殖等密切相關,已經成為腫瘤治療的新靶點。維生素K拮抗劑誘導蛋白-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II ,PIVKA-Ⅱ)為異常凝血酶原-Ⅱ,由肝臟組織合成。近幾年來研究表明,檢測HCC患者血清PIVKA-Ⅱ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本研究檢測了HCC患者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的變化,探討了檢測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診治的HCC患者112例,男性65例,女性47例;平均年齡為(51.3±6.2)歲。經病理學檢查診斷,所有患者均為初次治療且預計生存期大于5個月。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的肝癌;②合并其他癌癥;③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或嚴重的器官功能衰竭;④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細胞呈低分化39例,中高分化73例。按照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第八版TNM分期標準進行分期,其中Ⅰ/Ⅱ期患者42例,Ⅲ/Ⅳ期患者70例;Child-Pugh A/B級84例,C級28例;另選擇同期在我院診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例,男性55例,女性41例;平均年齡為(50.7±4.9)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男性5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為(41.6±4.9)歲。同期健康體檢者84例,男性44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為(51.6±5.1)歲。
1.2 治療方法 按照2011年發布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的原則,采用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主要藥物包括奧沙利鉑聯合多西他賽。每例患者接受TACE 1~3次,間隔1個月。
1.3 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測定 采用ELISA法檢測(美國貝克曼公司試劑)。

2.1 各組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比較 HCC患者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顯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人(P<0.05,表1)。

表1 各組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比較
2.2 不同預后患者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比較 至隨訪結束,本組112例HCC患者死亡57例。入組時,死亡組患者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顯著高于生存組(P<0.05,表2)。
2.3 影響HCC患者3 a生存率的相關單因素分析 對生存與死亡的HCC患者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肝外轉移、腫瘤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級、TNM分期、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均影響患者3 a生存(P<0.05,表3)。

表3 影響HCC患者3 a生存率(%)的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HCC患者生存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肝外轉移、腫瘤分化程度低、Child-Pugh分級為C級、TNM 分期為Ⅲ~Ⅳ期、血清HSP90α≥69.3 ng/mL或血清PIVKA-Ⅱ≥892.4 mAU/mL為影響HCC患者3 a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4)。

表4 影響HCC患者3 a生存率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5 應用血清HSP90α和PIVKA-Ⅱ單獨或聯合預測HCC患者生存率的ROC曲線分析 分別繪制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單獨或聯合預測HCC患者3 a生存率的ROC曲線,確定最佳截斷點分別為69.3 ng/mL和892.4 mAU/mL。兩者聯合預測的AUC為0.929,顯著高于血清HSP90α或PIVKA-Ⅱ分別單獨預測的0.814和0.836(P<0.05,圖1,表5)。

圖1 血清HSP90α和PIVKA-Ⅱ單獨或聯合預測HCC患者3 a生存率的ROC曲線

表5 血清HSP90α和PIVKA-Ⅱ單獨或聯合預測HCC患者3 a生存率效能比較
HSP90α為人體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與機體的信號轉導和激素應答等生理活動密切相關[5-7]。研究證實,與正常細胞比,癌細胞HSP90α表達和活性較高,后者通過與病變蛋白的特異性結合能阻礙細胞凋亡,加速細胞增殖速度,誘發癌細胞的形成[8]。當細胞內HSP90α含量過高時,可分泌至胞外,與癌細胞的轉移和侵襲密切相關,其表達水平與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有研究發現[9-10],利用血清HSP90α預測HCC患者預后,其AUC值達到了0.995,其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達到了95.6%和97.8%。
近年來,研究發現PIVKA-Ⅱ可作為檢測HCC的標志物。檢測血清PIVKA-Ⅱ可作為肝癌的早期篩查指標,可以提高診斷率。PIVKA-Ⅱ主要由肝臟細胞合成,并可分泌至胞外進入血漿,其血清含量的高低與腫瘤出現時間密切相關[11],協助診斷HCC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均較高[12]。PIVKA-Ⅱ屬于凝血酶原的一種前體蛋白,具有與凝血酶原相似的理化特性,但缺少其相關的生物學活性。細胞對凝血酶原前體的合成異常引起維生素K缺乏,導致PIVKA-Ⅱ的產生[13]。研究證實,血清PIVKA-Ⅱ水平與肝細胞癌臨床特征密切相關。因此,血清PIVKA-Ⅱ水平可反映HCC患者腫瘤的嚴重程度[14]。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癌細胞通過影響機體凝血功能,導致凝血酶表達異常,而PIVKA-Ⅱ為凝血功能異常產生的蛋白,因此癌癥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顯著高于正常人。本研究HCC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比正常人顯著升高(P<0.05),與上述結論相符。
有研究表明[15],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與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研究者[16]發現,肝硬化與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而HCC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最高。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相關肝臟疾病患者比,HCC患者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顯著升高(P<0.05)。一般認為,癌細胞大量增殖引起HSP90α表達量增加,大量的HSP90α進入血漿導致血漿HSP90α水平異常。同時,癌細胞增殖引起機體凝血酶原前體合成異常導致PIVKA-Ⅱ水平升高。有研究者[17]聯合檢測血清AFP和PIVKA-Ⅱ,發現應用兩種指標聯合診斷原發性肝癌的AUC為0.914,顯著高于應用血清AFP或PIVKA-Ⅱ的0.805和0.762,表明兩者聯合對于HCC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
本組112例HCC患者在TACE治療后3 a生存率為49.1%。應用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或兩者聯合預測生存的AUC分別為0.814、0.836或0.929,與以往研究報道[18]類似。另有研究表明[19],TNM分期、肝外轉移、血清HPS90α水平和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為影響HCC患者預后的因素。本研究除了分析這些相關因素外,利用ROC曲線分析發現,血清HSP90α≥69.3 ng/mL或PIVKA-Ⅱ≥892.4mAU/mL為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此結論與以往研究相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