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婷,孟景紅,顧 光,陳海英, 王俊祥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風濕免疫科,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的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在外周關節中,髖關節經常受累,是AS致殘最為關鍵的病變部位[1]。髖關節病變是AS患者喪失工作、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嚴重者晚期需要行髖關節置換術[2]。本研究旨在通過探討AS伴髖關節受累的臨床特征,分析其危險因素,為AS伴髖關節受累的早期預防和診治提供參考。
1.1病例選擇 2009-2015年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住院治療,符合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確診AS的患者331例。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依據患者是否有過髖部活動的疼痛或受限等髖關節受累的臨床癥狀[3],并結合髖部X線、彩色超聲及MRI等影像學檢查,分為髖關節受累組和普通組。髖部受累X線影像表現是髖臼及股骨頭囊變,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硬化,髖關節骨性強直;超聲表現為關節積液、滑膜增生;MRI則表現為關節積液和骨髓水腫[3]。
1.2臨床指標 一般指標包括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年齡、病程、家族史、眼炎以及過去使用藥物情況。實驗室指標包括人類白細胞分化抗原B27(HLA-B27)、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和血小板(PLT)以及骨密度。
1.3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4]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測量的骨密度是目前通用的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對于絕經后的婦女和50歲以上的男性骨密度通常采用T值表示,T-值=(實測值-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標準差,即T-值≥-1.0為正常,-2.5 2.1一般資料比較 依據影像學檢查結果,331例AS患者中,244例(73.7%)合并有髖關節受累。AS伴有髖關節受累組年齡和發病年齡均顯著低于普通AS組(P=0.000);男性AS患者髖關節受累發病率(219/244,89.8%)顯著高于女性(25/87, 28.7%)(P=0.000);髖關節受累組患者既往激素使用率(37/243,15.2%)高于無髖關節受累者(6/87,6.9%)(P=0.048);髖關節受累組的眼炎發生率(11/244, 4.5%)顯著低于普通組(10/87,11.5%)(P=0.022)。兩組在AS家族史和AS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31例AS患者中有222例進行了雙能骨密度測定,結果顯示髖關節受累組骨質疏松發生率(84/157, 53.5%)顯著高于普通組(23/65,35.4%)(P=0.020)。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實驗室參數比較 髖關節受累組CRP水平顯著高于普通組(P=0.020);髖關節受累組PLT水平顯著高于普通組(P=0.034);兩組HLA-B27陽性率和ES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 2.3髖關節受累的危險因素分析 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AS發病年齡(P=0.003)、性別(P=0.007)和發生骨質疏松(P=0.009)與髖關節受累顯著正相關,眼炎與髖關節受累顯著負相關(P=0.003)。見表3。 表3 髖關節受累相關因素 AS是一組慢性、進展性、可累及全身的炎癥性疾病,常累及骶髂關節和髖關節,伴髖關節受累的AS可導致髖關節骨質破壞及間隙縮窄,從而致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部分或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是AS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Jeong等[5]研究門診AS患者488例中有60例(12.3%)患有髖關節炎, 另一些報告顯示AS患者發生髖關節損傷的概率為19%~36%。本研究結果顯示,住院治療AS患者髖關節受累的發生率高達73.7%(244/331),考慮與住院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普遍較高有關,Bert等[6]亦認為發病率范圍可能與觀察人群的定義和髖關節受累的定義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更容易合并髖關節受累,也印證了女性AS患者病情較男性更輕的普遍規律,研究還發現合并髖關節受累的AS患者發病年齡顯著早于普通患者,這與Zhao等[7]的報道相似。有研究表明[6]發病年齡小于16歲,是AS發生髖關節受累的最大危險因素,并且后續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本研究以我國成年的年齡標準18歲為分界點,統計分析發現除男性性別外,幼年發病亦為AS髖關節受累的危險因素。而在家族史和HLA-B27基因表達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Burki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遺傳因素在髖關節受累中未發揮主要作用。 我國的一項回顧性研究[9]顯示,發病年齡、髖關節癥狀陽性、CRP和ESR均與髖關節受累顯著相關。既往報道表明[10],較強的炎癥反應是髖關節病變的可能因素,本研究中髖關節受累組AS的CRP和PLT較無髖關節受累的高,與既往報道一致[11], 說明除了性別和發病年齡外,炎性指標對髖關節受累的影響至關重要。本研究發現病程對髖關節受累無明顯影響,與國外的一項研究[5]相致,該研究顯示髖關節受累與病程的持續時間無關,說明可能AS發病初期以炎癥為主要病理變化,并可能累及髖關節,而中晚期以骨重構及硬化為主要病理變化,髖關節炎的發生率并不會明顯增加。 骨質疏松是AS的一個常見并發癥,甚至在疾病的早期即可能出現[12],本研究發現,AS伴髖關節受累的骨質疏松或骨量減少發生率均高于無髖關節受累組。炎癥在AS發病機制及進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炎癥可引起骨小梁丟失導致骨質疏松,Grazio 等[13]進行的一項隊列研究結果顯示 BMD 與炎癥反應標志物呈負相關,即AS活動性越高,患者骨丟失越嚴重。我國的一項分析[14]提示炎癥指標ESR及 CRP水平升高、高疾病活動度是AS患者骨丟失的危險因素。參與炎癥反應的主要炎性介質,如腫瘤壞死因子(TNF) 、白細胞介素(IL)等也可能與 AS患者OP的形成有關[15]。髖關節受累的AS患者炎性反應更強烈,炎癥介質水平更高,因此更易出現骨質疏松或骨量減少。同時機體骨量積累大約在20歲之前完成,而AS伴髖關節受累的發病年齡較早,骨量積累明顯偏少,因此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 由于髖關節受累被認為是一種常見的致殘問題[1],且年輕的AS患者有著更高的髖關節受累發生率和更多的全髖關節置換術需求[16],因此對于髖關節受累AS患者,需積極治療以控制病情,延緩進展,改善預后。Lian等[17]研究顯示,依那西普聯合甲氨蝶呤可顯著改善髖關節受累AS患者的疾病活動度和功能評估。此外,由于減輕髖關節炎,TNFi可能減少髖關節置換術的需要并改變AS的預后[18],Maatallah 等[19]報道了在接受TNFi長期治療中,已出現髖關節受累的AS患者的髖關節間隙在隨訪期內未進一步變窄,甚至報道了4例已出現髖關節間隙狹窄的AS患者在TNF-α拮抗劑治療后關節間隙變寬。近來一項研究[3]顯示,益賽普劑量減療法與常規劑量療法對改善AS患者的疾病活動度和髖關節功能具有同等的臨床療效,說明在治療過程中無需常規劑量維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在強直性脊柱炎關節外表現中,眼炎的發生率較高,但本研究顯示AS伴眼炎患者髖關節受累的發生率更低,這可能與合并眼炎后其治療的強度大有關。本研究發現AS伴髖關節受累的患者激素使用率較AS組高,因疾病嚴重程度高,患者更可能接受潑尼松治療。 綜上所述,AS合并髖關節受累較常見,且合并髖關節受累者相對病情更重,炎性指標更高,更多出現骨質疏松,男性及低齡發病為其危險因素。因此,發現此類AS患者需密切關注髖關節情況,定期復查超聲或MRI,認真對其臨床評估,及早發現髖關節病變,及時給予積極藥物治療和功能鍛煉,延緩髖關節病變的進展,減少患者對髖關節置換術的需要,降低患者的殘疾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后。
2 結 果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