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華 史光達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6)
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是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各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與改革目標。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培養出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才的重要保證。然而現階段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一些誤區和問題:錯把課程思政理解成門門課程都要上成思政課;誤以為只要聯系一下實際、加入一些說理便是課程思政;更主要的是,沒有明確的課程思政目標、系統的課程思政融入設計與科學的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機制。結果必是為了思政而思政,重形式,輕效果,達不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依托內容語言融合教學理念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將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出新思路、新啟發。
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CLI)是以常俊躍教授為代表的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團隊近年來提出的一項英語教學理念,是對20世紀60年代由北美學者提出內容依托教學理念(CBI)的發揚與拓展,其定義為“盡最大可能、以最合適的方式將目標語用于融合教授、學習內容和語言,以達到多種教育目標的教育理念”。理念中的“內容”指的是全新的、有意義的、能夠激發學生動機的、系統的、可以被納入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科知識體系的知識或信息。目前主要應用于專業英語課程建設,即將語言技能學習與英語國家文化、英語國家文學、跨文化交際等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提升語言技能。公共外語教學如何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呢?如果一味強調與學生所學專業掛鉤,便會變得“四不像”,由外語老師去講授學科知識,這一做法非但不能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能力,還有可能弄巧成拙,讓英語教學迷失方向。而課程思政建設的提出很好地解決了體系的問題。英語教學可以圍繞課程思政目標形成課程思政體系,將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人生觀、價值觀、人文素養、責任感、團隊意識等素質的培養融入語言學習中,圍繞著課程思政體系目標進行英語教學。
內容語言融合理念強調的是語言技能的習得與內容,即學科知識及人文知識等的習得密不可分,有機融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也要求不脫離語言目標。“課程思政”不是要把所有課程都上成思政課,而是要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除專業知識之外的育人元素,有機融入專業知識目標。
因而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既要設定語言目標,也要設定思政(即素質)目標。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普遍忽視語音、語法等語言基本技能的學習,認為這些技能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已經完成,大學英語課堂不需要進行或不可以過多地進行語音、語法方面的教學。內容語言融合理念要求廣大英語教師擺脫錯誤認知,始終將語言技能目標擺在重要的位置。同時結合思政目標設計教學環節與任務,對語言目標、思政目標進行反復操練。
語言與思政目標的嵌合在大學階段更容易實現。由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我國初高中階段的英語語法教學普遍脫離語境,機械操練居多;語音教學不是教學重點,缺少系統講解。而大學階段,學生英語學習壓力大大降低,認知能力則明顯提高,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通過多種方式獲取語音、語法知識,因而稍加引導,便更有可能出于興趣進行語音、語法的探究性學習。學生既閱讀課文,又閱讀課外期刊、雜志、小說等拓展文章;既聽教材,也聽新聞、聽小說、聽電影。大學階段語言與思政目標的融合水到渠成,可行性極強。
無論是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還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均認同雙語的輸入模式。內容依托的教學模式認同在強化概念理解、復習舊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表揚或批評學生、改話題、爭取同學生的融洽關系、學生疲勞等情況下,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轉化。而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思想性、邏輯性知識的獲取可借助母語,使思維更順暢,而用英語進行有效的詞匯、語音、語法輸入則更有助于學生最終使用目標語進行輸出,達到語言與思政的雙重目標。
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強調語言與內容有機融合。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上英語課只關心單詞的含義或問題的選項,完全不關心為什么對,為什么錯。究其原因就在于學生,包括很多英語教師認為,學英語就是學語言技能,對內容本身不感興趣。課前沒有導讀,討論也只是做做樣子;不進行或認為沒有必要分析文章結構;一篇課文學完完全記不住課文都講了什么,當然也不認為講的內容對自己有任何意義。英語課堂變得千篇一律,因為讀到的課文不同學到的詞匯不同,僅此而已。沒有內容的課堂變成了單詞、句子搭起的空架子,單薄瘦弱,缺乏生命力。
依托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的課程思政體系最大的優點在于賦予內容以意義:通過學習單詞、分析句子結構,夯實語言技能;通過句子結構分析,熟悉寫作技巧與思路,了解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課文講解,突出主題特色,深入分析每一個部分如何為主題服務,培養探究思維能力;通過課文復述與總結,發掘文章內涵,結合實際賦予文章意義,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課下實踐,演講、競選;環境保護方案設計;志愿者……語言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被賦予意義的語言知識更容易被長期記憶,因為它比較容易持續與新的語言知識建立聯系。”
“語言輸出絕對不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所當然的事,而是認知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關注輸出才能提高輸入的質量,達到輸入的效果。”依托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的課程思政體系接受以英語為主、雙語進行的輸出模式,既對語言知識進行檢驗,亦對思政內容理解進行檢驗。輸出方式既包括語言輸出,如演講、話題展示、寫作、翻譯等側重語言技能的方式,也包括社會實踐、活動方案設計、思想匯報交流等側重思政內容的方式,切實完成每個模塊的語言與思政目標。
教學目標模塊化。深入挖掘每個主題蘊含的思政主題,對每學期的授課單元進行整合,確保對每一個目標進行深入細致探究。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普遍是每學期八個單元,理想的情況是將八個單元整合成四個模塊,即每兩篇文章為一個模塊,每一模塊的兩篇文章提煉一個主題目標。授課前先確定這一模塊所要突出的主題,授課過程中既側重主題相關詞匯的講解,包括語音、構詞法、詞源、搭配等的重點講解,也側重主題展現的方式,即對篇章結構、主題句、觀點句、銜接詞等展現主題觀點的內容進行重點講解。每個單元授課兩周,即每四周進行一個主題的教學,針對該主題開展課程思政,時間長,輸入多,有助于真正達到思政目的,使思想內化。
教學任務層次化。將教學任務分為基礎層、進階層和強化層,逐層進行語言技能與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操練。
基礎層以模仿為主,包括聽音頻讀單詞、讀段落;仿寫主題句、觀點句、利弊句等典型句式。詞匯、句子、段落的選擇均側重于本模塊主題相關性最強的內容。基礎層強調對主題相關語言知識內容進行反復操練,側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初步了解主題內容。
進階層以賞析為主,對篇章結構、觀點進行點評;對同學的段落朗讀展示、句子仿寫展示等進行點評,通過參與評價提升個人認知,促進語言技能知識內化。篇章結構的評判重在引導學生關注如何對某一話題展開論述;觀點部分重在探究作者的立場,通過點評引發思考,初步形成個體對該主題的見解。進階層通過對篇章內容及同伴語言知識運用能力的點評參與進行批評性思維能力訓練,強調基本技能的內化與主題內容的探究。
強化層以語言輸出為主,通過段落寫作、辯論、視頻觀點展示等方式檢驗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對主題內容的理解與展示。挑戰層強調語言技能的掌握與運用及主題內容的內化。
通過三個層次教學目標的逐一達成,既完成語言技能目標,也完成思政目標,即通過有目的的語言輸入與輸出促進思政內容的強化(見圖1)。

圖1
教學評價實踐化。一方面,語言技能只有通過實踐運用才能真正得以掌握,而語言實踐的過程本身就可以是課程思政的過程。隨著時代的進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不斷推陳出新,語言實踐的方式也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課堂討論、課下寫作等方式,個人視頻展示、小組視頻會議、PPT制作等新型語言實踐方式既有助于語言能力提升,也促使學生獲取更多技能、擴大知識面、增強合作意識。如視頻會議對主持者的要求較高,會前任務分配、任務要求的提出都能展示學生的組織能力及責任感;參會成員對個人任務的準備與完成情況則能體現學生的個人語言技能及個人榮譽感。而小組間的交流、完成情況互通與評比則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另一方面,根據主題設計科學可行的課程思政實踐方案,在課程思政的同時提升語言技能。目前,國內教材的編寫都很注重主題性,而每一個主題模塊都可以衍生出一次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機會。如開展校園環境調查、福利院獻愛心等活動,學生必然是此類語言實踐的最大受益者。以環境主題為例,學生從課文中了解了環境現狀、解決方案,便可以開展校園小調查,針對校園水污染、校園垃圾處理、校園快餐包裝等問題進行觀察、記錄、問卷調查等,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依托校園,借助網絡和教師指導,這一過程可以使用英漢雙語完成。從觀察記錄到調查問卷,到隨機訪談,既可以是大學生之間的英語對話,也可以是學生與校園保潔人員對話的漢譯英,最后可提出英語版的解決方案。學生必然是此類語言實踐的最大受益者。語言知識得以運用,在精益求精的過程中語言技能得以提升;交際能力得以提升,在不斷與人對話與溝通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思想意識得以轉變,通過身體力行重新認識周圍事物,形成正確的是非觀與主人翁意識。諸如此類的實踐設計既是語言教學的實踐,也是課程思政的實踐。古人亦強調“知行合一”,只有真正付諸實踐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知識。在社會互動中,人們不僅學會了語言而且也學習了文化和思維建構方式,所以這種社會互動其實是一種深度學習的過程。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有科學的體系才能保證其效度與信度。內容語言融合理念為大學英語課堂的課程思政建設指出了具體可行的方向,依托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既保證了語言技能的獲取,又賦予語言技能學習全新的意義,為培養有文化、有擔當的合格人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