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霞 趙劍橋
(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綠色生態建筑理念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指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考慮人和建筑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盡最大努力實現人、建筑、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綠色建筑定義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程度的減少污染、節約資源(俗稱“四節”的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以及保護環境,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高效的使用空間,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物。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工業化的一種類型,也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指建筑構部件在工廠車間預制完成后,運送到工地,只需要在工地裝配而成。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建筑活動的整個過程:建筑用地、建筑材料生產、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建筑使用、建筑廢棄物處理、建筑報廢中所消耗的資源的全過程可持續。為促進建筑企業、社會、政府形成合力解決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國建筑行業提出了“綠色建筑”的概念,在我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建設部對“綠色建筑”的概念概括為:四節兩環保。四節是通常指的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兩環保,一是對外部的生態環境保護,對大自然最低干擾。二是對室內環境保護,增進居住人的健康。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法、比較分析法和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結合法等方法,結合調研隊對聊城、濟南、濰坊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將國外一些先進研究成果與本省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操作性強的發展措施。
綠色化建筑發展受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影響,各地區建筑企業綠色化戰略創新實踐有很大不同,為進一步了解全省建筑企業綠色化戰略創新關于裝配式建筑的現狀,調研隊對聊城二中改擴建項目、濟南港新園公租房建設項目、華建1街區和濰坊泰和上筑進行調研。
在聊城二中改擴建項目現場,大約有六十名工人,其中大部分是安裝工和焊接工。在施工現場,大吊車將一根根鋼結構配件放置在預留的空隙內,再由焊接工人將兩根鋼結構配件焊接好。按照傳統的建造方式,至少需要300名建筑工人,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大大節省了人工。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中通鋼構股份有限公司結構設計部部長董天月用了一個通俗的比喻,就像搭建積木一樣蓋房子。建筑構部件在工廠車間預制完成后,運送到工地,只需要在工地裝配而成。裝配式建筑的優點。第一,它建造速度快,受天氣條件制約小,大量節省勞動力,提高了建筑質量,構件可拆卸,可重復利用,極大地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第二,建筑物的構件大部分在工廠生產,解決了建筑工地揚塵等環保問題,有數據顯示,裝配式建筑將會比傳統建造方式節約水60%、木材80%、其他材料20%,減少垃圾80%、耗能70%用工50%,可縮短工期30%—70%。第三,鋼結構裝配式建筑中大量使用優質鋼材作為主體結構,鋼材的柔韌性提高了抗震性能。
濟南港新園公租房項目采用PK預應力疊合樓板、預制混凝土三明治式保溫外墻板、預制輕質內墻板、預制樓梯、預制陽臺等構件產品,應用全裝配技術組合建造的結構保溫一體化建筑,具有抗震性高、工業化水平高、建筑質量高、綠色節能等優點。
華建1街區是聊城地區首次引入綠色建筑理念的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工程主體結構采用鋼結構框架支撐體系,樓板面選用先進的鋼筋桁架樓承板,減免了支模工序,維護系統全部采用綠色節能環保的硅酸鈣板泡沫復合板,建筑外窗為65系列斷橋鋁合金窗。
濰坊泰和上筑項目部分住宅樓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技術,每層施工周期縮短2天,降低人工成本1.5%。濕作業減少10%,建筑裝配中的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設備安裝那樣檢查其精度,以確保建筑建造的質量。
裝配式建筑工作過程涉及多方主體參與,本調研的調查對象為區域范圍內的政府部門、各級承包商、施工、設計、監理等從業人員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人員和基層工作人員以及聊城、濟南、濰坊等地區從事建筑的相關人員、學生和社會民眾。同時,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調查方式和方法。
樣本數量:
裝配式建筑發展影響因素的期望調查置信度定位為95%,估計樣本值所需要的置信系數Z為1.96,調查抽樣誤差E定為5%。根據簡單隨機抽樣中推論總體均值的樣本規模計算公式解決比例問題。

其中:N為適合樣本數;Z為置信度;P為樣本的離散程度;E為抽樣誤差,P值選取為0.75,D值為0.1875。由公式(4-1)計算得到合適的樣本數N=72.03,取整數得73。本次問卷調查最終收取有效樣本124份,故滿足要求。
本次調查歷時半個月,完成了對抽樣城區、單位機構、對象的調查,共發放《建筑企業綠色化戰略創新調查問卷》150份,有效樣本131份,9份樣本未收回,10份為無效樣本,本次問卷調查的回收率為83%,根據摩斯爾和考頓(Moser和Kalton)訪談法理論,達到了訪問統計信息回收的基本要求。
在對裝配式建筑發展影響因素的調查和初步統計后,分析出各項因素對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影響程度的高低是研究的關鍵,本調查報告擬通過采用李克特五分量法(5PointLikert-Scale)對裝配式建筑影響因素的內在關系進行進一步定性和定量分析。該量表由一組陳述組成,五種回答,分別記分。調查者對每一問題的態度強度直接反映在得分項目上。根據問卷調查表的設計模板,將各項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賦予五個分值:“密切影響(5 分)”“很有影響(4 分)”“有影響(3 分)”“可能有影響(2分)”“沒有(1分)”。
研究者通過分析受訪者對裝配式建筑影響因素的定性表述并結合公式(4-1)可以計算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強度。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13項裝配式建筑發展影響因素中重要程度對比有著明顯的差異,可以排出以下的順序:B>D>I>G>H>C>J>K>L>A>F>E>M,可見裝配式建筑相關標準規范系統(B)的完善在裝配式建筑影響因素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約占總體的8.51%;相關從業人員的發展意識(D)同樣重要,為總體的8.30%;按占比大小依次為:裝配式建筑技術體系的成熟度(I),為總體的 8.16%。
對于調研中發現的影響綠色建筑發展的因素“市場需求”、“配套產業鏈”、“企業轉型意愿”、“社會公眾接受程度”、“專業人才”等,結合新時代我國建筑業轉型升級大背景,本著節能、綠色、健康的原則,在建筑企業發展過程中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
3.4.1 培訓指導,提升施工人員建筑綠色化轉型的認識度
工程項目施工前,分批次、多批次組織領導和施工人員進行綠色節能環保和裝配式建筑技術的培訓工作,同時要求綠色節能環保理論和裝配技術與實踐同行,讓綠色節能環保意識和裝配式建筑能夠滲透到每個施工人員的實際工作中。強調施工過程中的資源合理使用及循環利用、裝配精準度的重要性。
3.4.2 政府主導,加快裝配式建筑可持續發展進程
政府主導,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以政府投資保障性住房為突破口,在未來PPP、城鄉一體化、新城鎮建設、精準扶貧等優先考慮使用裝配式建筑。政府積極推廣示范工程,集成技術、體系、部品、管理系統的裝配式建筑技術集成度較高的示范小區。確定不同性質的試點示范項目,包括政府投資的保障性住房、社會資金參與的商品住房,并在試點示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裝配式建筑扶持政策。
3.4.3 市場引導,帶動綠色化戰略創新的發展
開發商以市場為導向,由被動式“接受技術”為主動積極引進技術。引導企業加強自身品牌創建和推廣,以建筑綠色發展帶動全行業的綠色化戰略發展。同步推進全裝修,實現主體工程和裝修工程同步工業化設計、施工和驗收,企業間形成優勢互補體系,共同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重點發展建筑開發設計、建筑部件制造、建筑裝備制造、施工安裝等產業,以全產業鏈模式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力爭打造新的產業集群,深層次的推動綠色化戰略創新的發展。
3.4.4 媒體倡導,加大裝配式建筑宣傳推廣力度
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對裝配式建筑相關知識及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對實現綠色化戰略創新發展的重要性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以專題短片,公益片的形式,在公共交通如公交、地鐵、城際動車、大型戶外LED等大眾傳媒平臺上宣傳,并舉辦裝配式建筑項目博覽會,對項目樣板間進行展覽,企業進行實體樣板房展示。
3.4.5 人才培養,助推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
做好行業人才儲備和專業隊伍建設是目前建筑企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一是加大對企業實用技術人員的培養,讓裝配式建筑企業與相關職業教育機構進行合作培訓。二是通過對試點、示范工程進行企業內部培訓,培養職業技術工人。三是加強和勞務企業的合作,建立用工與培訓長效機制。依托山東現有教育資源,如山東大學、山東建筑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建筑企業的雄厚實力,加強裝配式建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裝配式建筑部品化的發展構筑技術和人才供應平臺。
新技術、新業態賦予傳統產業巨大發展潛力,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建筑業的BIM、綠色建造、裝配式建筑等先進適用技術應大力推廣。因地制宜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完善綠色建材標準,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裝修部品部件的質量和安全性能;推進綠色生態小區建設,鑄就“中國建造”新品牌,全面實現建筑業的“綠色革命”,真正實現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