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曉彤
摘要:從2008年劇本誕生到2018年作品問世,電影《無雙》歷經十年的沉淀,聲名鵲起,是莊文強追溯經典與個人表達有機融合的產物。本文通過分析莊文強的創作經歷和藝術風格,剖析電影《無雙》創作背后的故事,為現實題材電影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莊文強;《無雙》;反轉敘事;經典
2018年,由莊文強擔任編劇并執導的電影《無雙》聲名鵲起,被譽為“2018年最好的港片”。該影片講述了懷才不遇、有模仿才能而沒有創作天賦的畫師李問,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受挫,卻得到家族三代做“偽鈔”的“畫家”青睞,此后加入“偽鈔”團伙成功造出“超級美金”。不料鑫叔破壞了行規,被警方盯上,最終所有罪犯都死于非命,沒有逃過命運的制裁。結尾的反轉令人大跌眼鏡,高智商犯罪電影的燒腦情節,滿足了觀眾的創新期待視野。
在《無雙》中,我們可以看見莊文強導演對于人物塑造和敘事手段的細致處理。從他與劉偉強、麥兆輝合作的《無間道》《竊聽風云》,到他獨立執導的《飛砂風中轉》《無雙》可以看出強烈的“莊文強式”風格。他善于塑造人物,設計跌宕起伏的劇情走勢。透過《無雙》,經典影片的橋段與他個人意向融合,可以看見莊文強這十年的成長,從編劇到導演,他對于人物細節的處理和敘事“度”的把握都十分精準。
一、作者印跡:從生活真實到電影真實
導演莊文強生于1968年,在成為編劇之前,原是理工學生,主修制造業工程師。后來他前往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學習,并發覺了自己有寫劇本的才能。在《今晚我們看電影》莊文強專訪中1,他提到,早年在劇組做編劇時,片場的同事和演員會來詢問自己,于是他通過劇情分析,找到劇中人物以及事物發生的“合理性”,為他執導《無雙》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香港電影是市場化的繁榮催生出來的,所以香港電影的運作一般都是商業化的2,莊文強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成長起來,自然也會追逐商業化的電影運作模式。他一方面重視效率,企圖用商業行為模式推動創意。同時,以敬畏之心重塑“經典”。我們在片中看見緊湊的劇情,宏大的場面,都是他對“經典”鏡頭“拼貼雜糅”與個人意向表達的處理。另一方面,莊文強追求題材真實,闡釋有啟發性的故事。2008年創作《無間道》之后,他發現很多做偽鈔的真實案例,那些做假鈔的人都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他將感興趣的三個案例雜糅在一起,形成了《無雙》的故事內核。他認為做假鈔和電影制作業非常像,都是在作假,而且追求都是怎樣做到最真。3
關于片名,也源于莊文強的兒時經歷。小時候他曾看過一部電視劇叫《無雙譜》(1981年),覺得很適合這部電影,原本電影想取名為《xx風云》,后來還是改名為《無雙》。4單從“無雙”二字看,似乎像是武俠小說、武藝超群的設定。但是,在觀影之后,會發現這個詞具有多重屬性的隱喻內涵。
首先,從時間屬性來看,“無雙”表示時間的不可逆性,劇中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條獨一無二的“單行道”。對于李問而言,他選擇了成為偽鈔集團的“畫家”,就不可能有時間再做自己藝術創作生涯的“畫家”。吳秀清,因遭受爆炸襲擊而被迫整容后的她,只能成為阮文的“替代品”,成為李問對暗戀幻想的“補替”,她的時間也不允許她再繼續做自己。
其次,就人性而言,“無雙”隱喻了人性的善惡存在于兩個極端,二者不可兼存。片中,莊文強刻畫了十分復雜的人物形象:殺人、放火、槍擊、搶劫的邪惡“畫家”吳復生,無奈、被迫、懦弱的善良畫師李問。而事實上,劇中根本不存在十惡不赦的“畫家”,也沒有被逼上梁山的畫師,有的只是那個臆想中自己很善良,而實則毫無人性,道德淪喪的李問。
二、追溯經典:深度敘事的拼貼與雜糅
有趣的是,導演莊文強直言不諱,《無雙》是向經典作品的致敬,他極力將最喜歡的電影場面都拼貼與雜糅在《無雙》中。518歲的莊文強,曾一度沉迷與電影《英雄本色》,一個假期看了無數遍,損壞了三張光盤。細數《無雙》致敬和追溯的經典影片有20多部:《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賭神》、《Primal Fear》(《一級恐懼》)、《Fight Club》(《搏擊俱樂部》)等。6追溯經典較為明顯的橋段是本片中“金三角馬林游擊隊槍戰”,其敘事方式和剪輯都是典型的“暴力美學”的處理,可以看作是對吳宇森導演的英雄片致敬。
《無雙》雖然是對這些經典影片的致敬與追溯,但所有的情節都是在一個情節框架之內,嶄新的“偽鈔”題材與“反轉”敘事都新穎獨特,而非東拼西湊的“經典”堆砌。作為普通觀眾,我們觀影時大都會全神貫注于跌宕起伏的劇情。但也許資深的電影人會通過《無雙》的畫面“回憶殺”看到一種情懷和共鳴,看到莊文強對經典港片的熱情玩味。不得不說,莊文強在自己劇中巧妙糅合“經典”來增加自己影片“亮點”,是促使影片“好看”的重要元素。
正如研究現代電影與敘事問題的電影符號學宗師克里斯蒂安·麥茨所認為的,現代派電影“所有這些新的開掘都是與敘事有關,新的電影未拋開故事,而
是為我們敘說更多樣、更繁雜、更錯綜的故事”7莊文強在構架《無雙》時,不斷開掘敘事的方法,以主人公的“自述”展開深度敘事,劇情緊湊,隨著案情水落石出,又出現多次反轉,幾乎涵蓋了所有主要人物,看似毫無邏輯,被拼貼在影片結尾,這無疑是用深度敘事的策略將整個情節推向高潮,令觀眾拍案驚奇。
三、結語
莊文強提純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將題材鎖定在“造偽鈔”的新穎題材。懷揣著對“經典”的敬畏之心,追溯經典而不是“拿來主義”的復制。他將“經典”與個人風格相融合,通過拼貼和雜糅的美學手法,將其統一在完整的敘事框架之中。他別具一格的創作途徑,不失為現實題材的電影創作的一條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林冠、安寧.粵語對話莊文強,如何平衡雙雄故事[J].電影,2018 (10)
[4] [法]克里斯蒂安·麥茨. 現代電影與敘事性[J].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北京舞蹈學院2020級研究生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