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慧
摘要: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新課改的進一步加深也加強了德育的重要地位,本文基于黨“十九大”與新課程標準下,討論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容,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中學德育;中學化學;責任意識
1.德育的背景及重要性
中學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中學德育目標對學生在品德發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相應的德育內容和方法,對其政治意識、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影響,引導其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過程[1]。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學校教育應該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北宋政治家司馬光也早已提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梢姷掠龑€人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2.初中化學教學中與德育相互滲透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使每一個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學習生動有趣的化學,激勵學生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好化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而勤奮好學的志向[2]。學生不僅要學習學科知識,在接受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也是一大目標。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育者應該抓住這個重要時期,利用化學學科的特殊性,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將德育教育與化學教學有效的結合并進行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愛國情感等品質。
3.與德育結合的化學教學
3.1結合化學史的德育
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先生曾說:化學給人以知識,化學史給人以智慧?;瘜W史教學不僅僅是給學生展示了科學家們揭開化學現象背后的規律所用的科學方法,讓學生了解事件所含的化學知識和化學思維,還能讓學生們了解到這些史實事件背后,科學家們的智慧與艱辛,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愛國精神,堅韌不拔的品質等等。例如在初三化學下冊第十一單元的課題一后面的資料卡片“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侯德榜”中,所顯示的資料篇幅有限,學生如果僅僅只閱讀那一段文字很難感受到侯德榜先生的愛國情懷,很難理解這期間的艱辛困難。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一事跡,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好好向學生們講解,在當時的中國環境下,在制堿技術被西方國家壟斷的情況下,放棄國外優秀的學術環境和已有建樹的成果,靠自己摸索并改進制堿方法需要多偉大的精神和毅力。學生在了解了這些化學史上杰出人物的貢獻及相關事跡所隱含的精神品質后,受情感沖擊,受精神鼓舞,會想著要繼承先輩的意志與精神,主動承擔起當代學子的責任。
3.2結合綠色化學觀念的德育
綠色化學的內涵是:在反應和生產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能源、資源,盡量減少或徹底不使用和生產有害物質。初三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一“愛護水資源”,第七單元課題二“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第八單元第課題三“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章節都可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愛護并珍惜資源的意識,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節約能源資源的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3在教師行為滲透德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是的,教師的行為,思想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學生在與教師的接觸中,會不自覺的模仿老師的行為言語,對于學生來講老師是有權威的,規范的。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言行得體大方,實驗操作正確具有示范性,能起到一個榜樣作用,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4在化學實驗中滲透德育
包括在兩部分中滲透德育教育,一是化學實驗安全,二是化學實驗探究。初中接觸到的有腐蝕性的試劑一般有稀鹽酸,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等,接觸到的還有白磷,重金屬鹽等有毒物質,還有一些氧化劑,易燃易爆品等,如果在保存、取用或者操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危險。教師要強調操作的規范性,以及相應的實驗安全的注意事項,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與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安全負責,不斷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在實驗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等,使其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等。
4.小結
在教學中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既要做到教書,又要做到育人。育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3]。教師要持之以恒,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行為的反復,善于反復抓,抓反復,引導他們在反復中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張曉群. 小學動態校本德育課程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許紫煒. 初中化學實驗微課的實踐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
[3]馮文全,楊慧.論朱熹《小學》對當今小學德育變革的啟示[J].中國德育,2016(22):10-14.
(韓山師范學院 ?52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