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慧
摘要:扎染是通過扎的技藝將布染成五彩斑斕,是我們民間特有的傳統印染方式。將這種傳統的手工藝活動融入到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便擦出了奇妙的火花,孩子們不僅僅喜歡扎染活動,更在扎染活動中實現了美術教育的目標,即感受美、體驗美和創造美。
關鍵詞:大班;扎染活動;美術教育價值
一、抓住美術教育契機,引發扎染活動
(一)生活性
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獲得啟發,我們在創設美術活動時,應該從孩子的經驗出發,尋找生活中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將之作為美術教育的素材。在大班創設扎染活動,并沒有脫離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這來源于平時固定的涂鴉活動。戶外涂鴉有一塊布墻,孩子們可以用噴壺噴,可以用筆畫,每次都能將畫布繪畫的非常漂亮,也成為熱門區域。選取孩子感興趣的點切入,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引發的扎染活動順理成章。
(二)創造性
大班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是比較強的,扎染活動在大班美術活動中具有可操作性,這為孩子在扎染活動中創造性提供了基礎。創造性不僅豐富孩子們的想象力,也考驗著教師對美術活動的把控,在選擇美術活動時,我們必須要關注到這一點,美術活動不是復刻,而是與眾不同的創造美的過程。
(三)參與性
美術活動應該面向全體的,涂鴉活動中的布的創意局限了孩子們表現的機會,即人數的限制,空間的限制、時間的限制。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提出了要解放時間和空間。那么將扎染活動做到了這一點,孩子們不用每周一次,也不再是只能幾個人游戲,而是隨時可以在教室里進行操作。同時參與性體現在,能力弱的孩子也愿意參與進來。能力強的孩子愿意幫助、指導能力弱的孩子,當能力弱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出爐后,在之后的美術活動中就不再會恐懼,對待美術活動開始轉變。
二、創新扎染活動,挖掘美術教育價值
(一)改變扎的方法
活動前期,為了讓幼兒掌握扎染的方法,教師對于疊布、扎的方式進行了示范,孩子們很快掌握了。一種是將方形的手帕卷起來,然后用橡皮筋扎成一節一節的,另一種是見手帕折疊成小方塊,再用橡皮筋扎住四個角。兩次活動后,孩子們就掌握了這種方式,所以孩子們的作品除了顏色,花紋是一樣的。然后與孩子們討論,怎樣讓花紋變得更不一樣,孩子們就開始動腦筋,想到折法可以不一樣,扎的數量可以不一樣,扎的方向也可以不樣。接著繼續活動后,孩子們的作品的花紋也更加的豐富。
(二)改變扎的材料
原有的扎染材料有橡皮筋、白色的手帕、顏料和滴管。通過與孩子們上網的查詢后,了解不僅扎的方式可以多變,扎的材料也可以不斷變化。首先是扎的材料改變,原先只有橡皮筋,之后又添加了麻繩、扭扭棒和棉線作為扎的材料。轉變材料幼兒進行再次的游戲,對于大班幼兒來說,綁繩子孩子有一定的難度的。通過這個調整,發現還是橡皮筋是最理想的扎的材料。除了扎染布,就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扎染了么?扎染不僅僅是藝術,還可以應用到生活中。于是將之前扎染手帕改成了扎染襪子。孩子們的興致更加的高了。因為襪子是可以用來穿的,將白色的襪子扎染成自己喜歡的顏色與花紋,使得孩子們的興致更加高了。
(三)改變作品的展示
通過幾次扎染活動,積累了很多扎染的作品,不多久就堆成了一筐。對于怎么展示這些作品與孩子們進行了討論。很多孩子說到像之前一樣,請作者在大家面前舉著自己的扎染作品進行介紹。但思索之后覺得這樣的方式,一是浪費時間,只能一個個進行,作品很多卻來不及介紹完;二是這樣的介紹并不能充分感受到扎染的藝術美。所以在與孩子們不斷溝通后,在教室中間用麻繩拉出三條懸空的繩子并進行了固定,將作品用木頭夾子夾在繩子上,很快,一幅幅作品在繩子上絢爛的開花,仿佛變成一個個彩燈一般。
三、反思扎染活動,美術教育適宜性的再思考
(一)年齡的適宜性
扎染活動建立在孩子已經有創作布的經驗基礎之上,再進行創新,用橡皮筋扎染。除個別女孩子對于扎橡皮筋比較熟練,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需要重新學習。大班的小肌肉能力相對小中班來說比較成熟,所以比較靈活,所以在學習扎橡皮筋并不是困難,多加練習就可以了。所以技能掌握好,興趣跟上,扎染活動才能順利開展。所以美術活動一定要考慮幼兒的年齡與能力情況,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教育意義。
(二)性別的適宜性
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總是發現女孩子興趣往往比男孩子更加充裕,首先得有趣,扎染的趣味性體現在他可以改變扎染的主體,不斷變化,當孩子們發現我們的襪子也能扎染,男孩子立刻被這有趣的事物吸引了。其次要與生活貼近,正因為是能用的襪子,所以男孩子們都在期待什么時候能穿上自己制作的襪子。所以在之后我們創設美術活動的時候,可以聯系實際生活,將美工作品與生活相結合。
這是一個讓孩子們在扎染過程中感受古老的傳統工藝的活動,同時也是讓孩子動手動腦,大膽表現美的過程。孩子在一次次的扎染活動中感受了顏色在布上所綻放的美,激發了她們表現美和創造欲望。教師在其中扮演的是活動的參與者,和幼兒共同學習,一起尋找美麗的花紋美。整個活動的開展是循序漸進的,我們試探扎的材料,尋找出皮筋是更簡單易于操作的。我們扎進了不同的材料,發現小石子、貝殼并沒有讓布產生新的花紋。我們用了不同的扎布的方法,發現,原來每一種扎布的方法,都會產生獨特的花紋。在一次次來自于幼兒的“哇,真是太漂亮”、“我真想把這漂亮的手帕帶回家”的聲音中,感受到了孩子們對于美的向往。
(太倉市雙鳳鎮幼教中心 ?江蘇 ?蘇州 ?2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