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在中國,大家習慣叫她“葉先生”;在國際科學界,人們尊稱她為“Madame Ye”;在浩渺的宇宙,小行星3241號被命名為“葉叔華星”。
現年94歲的葉叔華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名譽臺長,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國,大家習慣叫她“葉先生”;在國際科學界,人們尊稱她為“Madame Ye”;在浩渺的宇宙,小行星3241號被命名為“葉叔華星”。
主持建立中國世界時系統
1927年,葉叔華在廣東出生。1945年,她被中山大學理學院以全區第一名的高分錄取。到了大二,她便決定主修天文。1950年,她和人生伴侶程極泰一起到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求職。當時,工作人員卻回答她“天文臺只招一個男的”。吃了“閉門羹”的葉叔華并不服氣,提筆寫了一封長信給當時的臺長、天文學家張鈺哲,列舉五個“不應該不用自己”的理由,成功說服了臺長。1951年底,葉叔華進入當時紫金山天文臺所屬的上海徐家匯觀象臺。進入觀象臺的第一項工作是觀測恒星,計算恒星時,再換算成世界時。
建國之初,還沒有一份統一的全國地圖,影響到大型的工程建設。很多省份還沒有精確測量,3萬測繪工作人員奔波在全國各地。而測繪離不開天文授時,如果天文時間測得不準,地圖就拼不起來。1955年,紫金山天文臺調來領導骨干人員,加強人員設備,工作馬上改觀。
1957年秋,中國科學院召開時間工作會議,同意授時工作精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徐家匯觀象臺在我國東端,發播的時號在西部不容易收到。會議決定在中西部建立大型授時臺,并且建立中國的世界時標準,不依賴國際合作。后來經過在西部選址,決定在西安附近建設新的授時臺,即今日的國家授時中心。1958年,籌建我國世界時綜合系統的重擔,落在了32歲的葉叔華身上。
“我衡量了一下,一定要做得和國際上一樣好,最主要是保持數據平穩,要搞一套自己的方法。”葉叔華說,幾經試驗,他們最后改用了系統差的變化總和為零的方案。到了1964年,中國世界時系統達到世界第二名,1966年初正式作為我國的時間基準向全國發送,這就是后來的“北京時間”。
拓荒“無人區” VLBI的變革
熟悉葉叔華的人,都能背得出她的一句口頭禪:辦一件事,假設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在那里不動,就會慢慢變成20%的把握,最后變為零。但積極爭取,可以將其變成60%、70%,最后將事情辦成。拓荒“無人區”,一直是她性格中的重要特質。
“當西安接管了時間發布工作,我們的重要性就掉了一半,如果不找出路、不發展新技術的話,就要被消滅掉了。”那時,葉叔華感覺肩上擔子更重了。1970年,她恢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圖書室看國外同行在做什么。
葉叔華了解到,1966年,新出現的VLBI的分辨率比傳統觀測儀器提高了幾十倍,而且不需要電纜,各個天文臺站借助原子鐘就可以連接起來,相距可達幾千公里。更讓葉叔華振奮的是,這一技術利用空間射電源,銀河系外也能觀測到。VLBI技術可以用在天文的許多方面。
由于這是一項新技術,成本又比較高,即使在一些發達國家也鮮有人問津。但葉叔華敏銳地看到了它的應用前景,1973年,她提出了發展VLBI的計劃,從自己的隊伍里頭,挑選了一批“骨干”出來,決定先試制6米望遠鏡。
“在上海建了一個6米望遠鏡,和德國的100米望遠鏡做了首個歐亞大陸的聯合觀測,果然成了。我就提出在中國建三個站,上海、烏魯木齊和昆明,都是25米的望遠鏡。”葉叔華清楚,提出這三個站組成全球最大的三角形,其他國家沒有這個魄力,只有把這件厲害的事做成,上海天文臺才有新生命。
當然,建設很花錢,好在上海天文臺工作有序,天文口每年有一筆錢。但“麻煩”也隨之來了,當時的經費只夠建兩個,這就意味著烏魯木齊和昆明只能二選一。對此,葉叔華想得長遠,上海到昆明1000多公里,到烏魯木齊是3000多公里,要力爭盡可能高的分辨率,這個聯網的距離就要盡可能遠,如果以后還要和歐洲聯網,更應該建在烏魯木齊。
1981年10月,葉叔華擔任上海天文臺臺長,VLBI項目正式上馬。1988年起,國際天文學會和國際大地測量學會宣布,世界時測定全部采用VLBI、激光測人造衛星和GPS等新技術,如果當初沒有預估到這一趨勢,我國的時間測量優勢將全軍覆沒。世界上還有幾十個授時臺都沿用了原來的技術,也都全軍覆沒。
20世紀90年代,VLBI一直用處不大,恰巧趕上我國啟動“探月工程”,當時面臨一個棘手難題,衛星飛到月球附近要改變軌道,需要非常精確的空間測量。“如果飛船沒有按照原定軌道走,要么撞上月球,要么飛到很遠的地方,這兩個都是‘大失敗。”
葉叔華和上海天文臺同事跑到北京主動請纓,接受了任務,后來在國際射電天文會議上,當她說出“10分鐘內把VLBI測軌結果報到北京總部”時,現場一片寂靜,有吃驚,更有懷疑。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由上海、烏魯木齊、北京和昆明4個站組成的VLBI聯測,從上海報到北京總部實際只用了6分鐘;到了“嫦娥四號”和“天問一號”任務,將VLBI測軌結果報到北京的時間更是縮短至1分鐘。
佘山腳下,“天馬”望遠鏡靜靜矗立著。為更好地發揮VLBI網的作用,2008年,葉叔華再次高瞻遠矚地提出建設上海65米全方位可動的射電望遠鏡,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的合作計劃。2013年12月,“天馬”全程參加了“嫦娥三號”實時觀測,使我國VLBI網的靈敏度提高至2.6倍以上。“未來不管航天器到木星、土星或是太陽系邊緣,測軌都不在話下。”葉叔華話里透著自豪。
推動SKA讓中國擁有更多主動權
在VLBI夢想成真后,葉叔華又開始為中國天文事業謀劃下一個“風口”——建立SKA亞洲科學中心。如今,上海團隊完成了SKA核心軟件的聯合開發和大規模集成測試,并且建成了第一個數據接收和處理機,澳大利亞的先導觀測項目的數據已經傳送到上海做處理,獲得成功。
“這是一件很實際的事,有個區域中心,數據都在我這里,就更容易召集很多的科學技術界,大家開會討論,進步就很快, 否則一盤散沙。”葉叔華認為,中國起步比較晚,科學隊伍看起來龐大,但真正集中做事的人并不多,這就需要為年輕人鋪路,讓他們走得更快。“我們從跟著跑,到并排跑已經不容易,做到領頭,不是一兩句話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