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奉
君特·格拉斯的名著《鐵皮鼓》里有一個經典場景:漁夫從海里撈出一個腐爛的馬頭,肥碩的鰻魚從馬的嘴巴、耳孔里滑出來。他把鰻魚都裝到麻袋里,又從馬頭的喉嚨里掏出兩條像胳膊一樣粗的大鰻魚。
看到這一幕,站在不遠處的男主角的母親嘔吐了出來。那位漁夫告訴他們,1916年日德蘭海戰之后,鰻魚變得特別肥美。鰻魚食腐,人類又嗜吃鰻魚,仿佛隱喻著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自相殘殺和同類相食。
是的,今天很多人愛吃的鰻魚,在歷史上曾經是邪惡的不明生物。從亞里士多德以來,人們就一直想搞懂這種動物的來源和生殖,但眾說紛紜,充滿了神秘主義和恐怖主義的解說。弗洛伊德曾經解剖數百條鰻魚,試圖尋找鰻魚的生殖器,最后徒勞無功,轉而研究人類的性行為。
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這本《鰻魚的旅行》,通過鰻魚的科學發現史,對文學和宗教上的鰻魚進行了祛魅。但又不僅僅限于此,在他的筆下,這種動物的一生,跟人的生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歐洲鰻出生在馬尾藻海——一片難以確定邊界的海洋,隨后會去往歐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棲居。平靜地生活幾十年后,當生物鐘敲響,它會完成最后一次蛻變,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歸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無法啟程,它仿佛會等待到永恒,絕不變身。”
鰻魚的一生,似乎都在尋找,尋找棲息地,尋找生命的歸宿——也是出生地。作者說:“這是一場苦行僧式的漫長旅行,引導這場旅行的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目的,事關存在的意義。”同時,也事關作者自身的生命意義,他在書中深情地回憶了童年與父親一起釣鰻魚的時光——他們如何挖蚯蚓,如何選擇釣鰻魚的地點,如何等待至天明。
數十年以后,作者才弄明白鰻魚的生命秘密,也完成了對父親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出發點的探尋。就像鰻魚一樣,“我們出生,有自己的起源和傳承,盡全力去擺脫這種預先設定好的命運;也許我們成功了,但很快就會發現,我們必須一路回到那個來處;如果不能到達那里,我們就永遠不能真正地完成自己”。
對作者來說,這把生命的鑰匙是鰻魚,對你來說又是什么呢?
故事發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十四歲少年王厚平在交織纏繞的隊史、家族史間出入流連。作品以個體細微纖弱之記憶,以若干故事碎片,鋪寫了一個少年的成長精神史,也展現了一個時代的宏闊酷烈。
作者為這首部長篇準備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個體與歷史之間聯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與故事看客的雙重身份,雜糅評點、抒情批判,歲月流逝中的碎片不斷碰撞,顯露出新的縫隙,小說由此拼湊出一條真正能夠進入歷史的現實路徑。
這是繼《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之后,國內出版的第二部中文簡體版智利作家波拉尼奧短篇小說集,收入作者13篇短篇佳作。
這些小說在語言風格上依舊是典型的波拉尼奧特質——亦莊亦諧,虛實相間,黑色幽默與詩意浪漫并行。其中,他虛構了黑幫分子、軍人、過氣明星、足球運動員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不乏可能性,但也充滿荒誕感。這些小說以一種“煞有介事”的敘事感來凸顯他筆下那種又魔幻又寫實的文學魅力。
本書敘寫拉美“文學爆炸”的歷史,以時間為序梳理了“文學爆炸”的發展脈絡,展示了“文學爆炸”與古巴革命之間的深刻淵源、文學與政治剪不斷的聯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動日常、馬爾克斯與略薩這兩位“文學爆炸”主將從互相欣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始末等。
書中含獨家訪談、作家之間的往來信件和個人陳詞等眾多一手資料,書后所附譯者記述與略薩交往的文字、略薩2020年5月7日寫給譯者的信件、略薩訪談錄等,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