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在中華文化中飲食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伴隨著中華文化對飲食的狂熱崇拜,加工飲食的重要器具——炊具也是從發明走向繁榮,造就了中華民族源源不絕的炊具器物文化。但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絕大多數古代炊具由于其種類復雜、整合性低、使用率低下且繁瑣已經不具有實用性價值,在時代長河中被拋棄。現代廚具產品風格多受外國影響,大多都是以極致簡約為主的設計風格,極少有運用傳統文化元素。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在中華文化中飲食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大約 8000 多年的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流傳下來的不單單是繁榮的美食美酒、飲食文化。伴隨著中華文化對飲食的狂熱崇拜,加工飲食的器具——炊具也從發明走向繁榮,造就了中華民族源源不絕的炊具器物文化。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中原地區漢代青銅炊具可以詳細劃分為鼎、釜、甑、釜甑、鍪、鐎壺、鐎斗、刁斗、染爐和銅爐這十種器物類型。其中“釜”是最早出現的陶制炊具之一,平底無足,置于灶上使用,是古代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只用。且據文獻調查可知“釜”在形制、功能以及隱喻繁衍等諸多方面上與我們現代炊具用語中的“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雖然現在“釜”一詞已經沒有在普通炊具中的用法了,但仍然可以推演知“釜”乃是“鍋”的前身。王仁湘在《飲食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指出:“陶釜的發明在烹飪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后來的釜不論質料和造型產生過多少次變化,它們煮食的原理卻沒有改變。更重要的是,許多其他類型的炊器幾乎都是在釜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而成的。”
伴隨著古代青銅器的發明以及冶鐵技術的成熟,出現了以金屬制成的釜器如銅釜、鐵釜。漢代時期,鐵釜已經成了主要炊具之一。此時鐵釜肩部多有環形耳,腹部圓鼓,底部收縮成很小的平底,因小底的穩定性差,所以鐵釜多置于灶上使用,也可以在其上置甑或加蓋。到了唐代,由于唐朝人喜茶事,釜也成為了當時非常重要茶具,后傳入了日本,在日本盛行,稱為茶釜亦或茶湯釜。茶釜指一種制作茶湯時需要使用的道具,是將泡茶用的熱水燒沸騰的道具的一種。在風爐(煎茶道時使用的道具)上使用的茶釜被稱為風爐釜。茶釜主要以小型的直徑30cm前后的大小為主,大部分都用鐵制作而成。是將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原型的鍑改良而來。明菴栄西廢止的喝茶習慣于日本再流行的當時,人們將稱為磚茶的茶餅狀物體削入鍑中進行煮茶。茶釜大多數是直接放在爐上進行使用的,但也有從天花板上垂吊下來、掛在釜鎖上使用的小型茶釜,可以稱之為釣釜。除了煮茶功能外,茶釜也與其他多數的泡茶道具一樣具有觀賞功能,多數會在離爐狀態下讓客人從正面觀賞。
隨著近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古代傳統炊具的實用性價值已經逐漸喪失,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現代炊具產品設計多數以簡約、合理、實用的設計風格為主,故產品造型上多以簡潔的線條與硬朗的拐點來力求體現現代化制造水平。其傳達給消費者是工業、機械的冰冷情感,這對于現在情感化的設計趨向是背道而馳的。而現代廚具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也是屬于廚具產品情感化設計的道路之一。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產品的設計應用是相當受重視的,在文化的發展與元素中提取符號時,很多學者強調這不單單只是簡單的設計提取,而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時也能夠增強民眾的中華文化自信。
項目小組通過結合古代炊具產品和現代年輕人用戶的問卷調查研究得知,這一代年輕人對古代炊具的了解程度較低。絕大多數人認為現代廚具在功能和實用性上是具有絕對性的優勢,但對古代傳統炊具也表露出了一定的興趣。同時受調研者也認為現代炊具缺少情感化。由于中國現代廚具多受外國風格影響多以簡潔、硬朗的造型給人留下不易親近、無趣的印象。這也大大影響了人在進行做飯時的心情。因此受調研者大多非常樂于接受現代炊具能夠在造型上、功能上進行情感化設計,增加中國傳統炊具文化元素。
經過設計小組的研究與討論,以唐代“茶釜”作為主體的參考研究對象。將年輕人設定為產品的針對用戶,以現代年輕人中流行的“一人食”為主概念,設計一款居家使用的日常多功能使用的炊具產品設計。該產品的主體是一個可加熱的底座,底座造型的肩部有似鐵釜肩部的一對環形耳,底座頂部的三個支撐腳可以適用三種炊具(茶具、煎盤、小湯鍋)的擺放;底部有通風口讓空氣流通得更好、火力更足;同時底座下配備一塊隔熱木板底座,防止桌子受到損壞。產品的加熱方式是可在底座中安裝酒精爐和可替換的煤氣罐來進行加熱的操作。產品配套的三種可替換炊具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和使用場景來自由進行選擇,讓產品功能更具有整合性,能夠適應于多種情況下的使用。
在本次造型改良設計研究過程中,對中國古代炊具以及“釜”器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與調查。我們發現對于不主流的傳統文化,國內的可查的文獻及圖片資料都較為缺少,其中對于唐代茶釜文化的信息缺失尤甚,本次研究過程中涉及對于茶釜大部分信息多源于日本的研究文獻。因此在今后的學習研究中,對于這些傳統文化應該有更深入的研究與調查,豐富國內對于茶釜等傳統文化的文獻資料,讓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一直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馮淑玲. 中原地區秦漢青銅炊具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18.
[2]劉文嘉. 廚具產品分析及設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9.
[3]楚艷芳.說“鍋”——兼談語素搭配對漢語詞匯研究的重要性[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5):617-621
[4]張耀引. 史前至秦漢炊具設計的發展與演變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5.
[5]王仁湘著. 飲食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4
[6]馬場 保之. 中世城館跡出土資料を中心とした茶道具-南信州の茶臼·茶湯釜-[J]. 飯田市美術博物館 研究紀要,2010,20(0):89-110. DOI:10.20807/icmrb.20.0_89.
作者簡介:倪一純(1999-),女,上海人,本科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大學生創新項目負責人,工業設計專業,項目隊員:裴佳慧,黃思嘉,曾玲,李席.
課題研究項目:題目《以“釜”為原型的廚具改良設計》課題編號cx2007010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