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玥 段雅軒
摘要:基因治療是指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將人正常基因或有治療作用的DNA片段導入人體靶細胞以矯正或置換致病基因的治療方法。本文從自殺基因、基因沉默、抑癌基因、免疫療法和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療對基因治療的機制對其進行簡單的闡述。并對其產生的倫理學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基因治療 自殺基因 基因沉默 抑癌基因 免疫療法和 血管生成基因
早在20世紀70年代,基因治療的概念在Science上已經被提出。廣義的基因治療是指以改變人遺傳物質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治療,即通過一定方式將人正常基因或有治療作用的DNA片段導入人體靶細胞以矯正或置換致病基因的治療方法。它針對的是疾病的根源,即異常基因本身,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自殺基因
自殺基因是指向腫瘤細胞內導入某些真核細胞中不存在的酶基因(自殺基因),這些基因表達的特異性酶可以催化對真核細胞無毒或低毒的藥物前體,轉變為具有抑制核酸合成效應的抗代謝藥物,進而選擇性地使轉染了“自殺基因”的腫瘤細胞“自殺”。目前癌癥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將基因治療應用于癌癥治療已經有很大的發展。早在2004年,我國就已經批準了第一個基因治療藥物。現在被研究和應用最多的自殺基因系統是HSV-TK。
2.基因沉默
基因沉默是指小干擾RNA對基因轉錄或表達的抑制。近年來,基因沉默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已被廣泛報道,主要是通過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遞送反義核酸或小干擾RNA來實現的。這些小干擾RNA被導入細胞后引起同源mRNA降解,進而抑制蛋白質的生成,使基因無法表達[1]。
3.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指正常細胞內存在的,能抑制細胞轉化和腫瘤發生的一類基因群。抑癌基因被激活或過表達會產生抑制細胞不正常增值的作用。P53是經典的抑癌基因。P53基因失活不但會失去抑制腫瘤的活性,而且可以引起新的癌基因的突變,導致腫瘤的發生。通過載體將p53基因導入靶細胞,誘導p53失活的腫瘤細胞死亡,來抑制腫瘤的發生與發展,達到治療的效果[2]。
4.免疫療法
免疫治療是將細胞因子或共刺激分子基因導入腫瘤細胞內,通過在體內表達這些基因,來影響腫瘤細胞的免疫微環境,進一步激發或調動機體免疫功能來控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研究顯示,運用腺相關病毒攜帶 IL-12 基因,可以明顯抑制惡性膠質瘤、結腸癌、前列腺癌和肝癌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抑制腫瘤的復發[3]。
5.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療
在腫瘤組織中,促血管生長因子和抗血管生長因子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血管生成能力增強,利于癌癥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抗血管生成療法成功的關鍵在于使癌癥細胞中的抑制劑長期維持在最佳水平,可以通過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來阻止腫瘤生長和侵襲[4]。 因此基因治療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將抑制血管生成基因導入到癌細胞中,通過抑制腫瘤新生血管,阻斷腫瘤營養供給,能有效地阻斷腫瘤的擴張。
6.總結與展望
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的應用,使癌癥、遺傳性疾病、罕見病等的治療看到了希望,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隨著基因科學的發展,人類可以從基因層面上來揭示疾病的本質,使人類對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有了更深一層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醫療模式的變革,以預防性醫療為主流,通過基因檢測,可以檢查是否存在致病基因,以達到提前預防并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
然而,基因治療也引發了學術界對社會倫理問題的探討[5]。例如基因治療的安全性、隱私性的問題,還有可能產生基因歧視的現象,違背自然規律等問題。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基因商品化的出現,可能會進一步地造成基因歧視和基因搶奪。
基因診斷和治療技術對人類疾病方面有極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人們也必須正視它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做到盡可能的減少基因技術對社會倫理方面的消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許堅吉,王爽,寇卜心,陳德喜,劉曉霓. 腫瘤基因治療的研究進展[J], 2017.
[2] 李善剛 張 陳 張 馬. 基因治療的研究進展[J], 2020.
[3] Hernandez-Alcoceba R, Poutou J, Ballesteros-Briones M C, et al.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against cancer using in vivo and ex vivo gene transfer of interleukin-12[M]. 8. ?2016: 179-98.
[4] 柳,黃長江,王名雪 楊. 癌癥的基因治療研究進展[J], 2020.
[5] 李江濱 劉 琳 蔡. 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的社會倫理探討[J], 2018.
( 1華北理工大學臨床醫學院 ?063000;2承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