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耀華 趙寅明 李姚
摘要: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研發經費的投入快速增長,依靠創新、科技提升產品價值,在高技術領域與關鍵技術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提高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已成為國家戰略。本文關注的是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同時考慮到科技與經濟大系統之間的關系,以相互聯系的系統觀的視角考察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以及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并從創新及管理體制角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資源配置;創新管理體制
一、我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支撐的現狀
(一)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總體偏低
有關數據顯示,全國各省份創新對經濟的支撐效率普遍偏低。近年來我國創新對經濟支撐的平均值僅為60%左右,距離100%的效率目標還有很大距離。這顯示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尚有待提升。國家的研發經費的投入快速增長,遠高于GDP的增長率。然而,高技術產值平均增長率較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的總產值占比很低,一直沒有明顯提升。這表明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仍然有限,在建設創新型國家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現有的創新資源、讓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是當前社會轉型的迫切任務。
(二)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
雖然總體上看,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比較低,然而,這種支撐作用顯示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支撐效率在東中西部地區顯示出明顯不同:東部地區顯
著高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并且正是由于東部地區的高效率提升了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依賴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與環境。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在于技術轉移的市場平臺、技術轉移體系、創新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等制度建設和市場環境是否完善,以及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能力。從這些因素看,東部地區要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
二、創新生產系統和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系統兩階段效率分析
(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受制于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
有關數據表明,創新投入到創新產出的轉化效率(創新生產階段)明顯高于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這可以看出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不強主要是受制于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即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系統效率低制約了整體效率的提升。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科技成果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的潛在空間很大。
(二)省際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差異明顯
據有關數據和對各省創新過程兩個階段的效率差異的比較,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創新對經濟發展強支撐型:這一類省份創新對經濟發展過程的兩個階段效率都很高,基本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以天津、上海、廣東等省份為代表。第二類是創新成果轉化制約型:這種類型包含了很多省份,表現最為典型。這一類省份的特點是:創新生產階段效率較高,但是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效率比較低,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兩個階段的效率差異明顯,這種類型囊括大部分省份,甚至北京兩個階段的效率差異也較大。這充分說明創新成果轉化難是普遍現象,也是制約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類是創新生產制約型:這一類省份表現非典型,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效率高,但是創新生產階段效率較低,創新對科技的支撐作用受制于創新生產階段,如江西、海南。
由此,我們可以獲得兩點發現:一是創新支持經濟發展的效率受到創新生產階段和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兩個系統的影響,任何一個階段無效或者低效都會對整體效率形成制約;二是我國省份之間差異巨大,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過程在區域間表現差異非常明顯,各有不同。
三、創新成果的優化配置
(一)開放型的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滯后制約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除了少數省份實現中間產出的最優配置外,絕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實現中間產出的優化配置。總體來看,一是創新成果普遍不足;二是代表技術轉移指標的“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在絕大多數省份內都處于顯著不足狀態。
“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能夠反映我國技術交易轉移體系建設情況,這項指標絕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實現最優配置,充分說明目前我國技術交易轉移體系建設亟待加強。當前跨區域的技術交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滯后義亟須建設區域間和省際相互開放、互聯互通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二)創新資源和成果的區域互聯互通是提升創新對經濟發展支撐效率的關鍵
一類是由于創新資源投人過多導致,如江蘇、北京、浙江和湖南;另一類是和有限創新資源投入相比,“專利授權數”相對豐裕導致,如黑龍江、重慶、安徽和新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建立區域性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和區域性創新成果協作平臺來促進創新資源和成果在區域間的流動與共享。通過這些平臺建設,促進這些資源和成果相對豐裕(或者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成果難以轉化)的地區向其他地區轉移,這樣不僅能夠提升自身效率,而且也能促進其他地區的效率提升,實現雙贏。
四、我國科技創新及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體系
為了使科技創新更好的支撐經濟發展,應盡快推動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體系,以法制為基礎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的建設。消除現有法律體系中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相關法律立法精神相沖突的地方從法律上保障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權益。同時,出臺配套細則,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對創業人員的經濟激勵措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經濟成果的轉化,充分發揮創新在經濟轉型和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二)改革科技管理體制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創新成果的轉化率不高與成果本身的“非市場化導向”密切相關,尤其是大學和科研院所作為創新主體,其科研成果的非市場化導向與當前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密切相關。
(三)建立開放型的技術轉移交易服務體系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環境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是當前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構建全國層面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乃當務之急。
(四)建立共享平臺和交流體制
建立區域間互聯互通的創新資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平臺,提升區域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制定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區域間共贏。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普遍偏低,其中創新成果未能有效轉化是制約創新有效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因,同時開放型技術交易體系建設滯后制約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創新資源與創新成果未能實現優化配置成為普遍現象,創新資源和成果的區域互聯互通是提升創新對經濟發展支撐效率的關鍵。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與外部經濟及政治壓力都要求中國經濟必須轉向創新驅動和價值驅動,這都要求中國當前亟須解決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問題,亟待提升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南京工程學院 ?2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