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文聞 王菲 武國冉
摘要:伴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也逐漸從紙質書籍時代轉向了電子書籍。信息時代的發展滋生了一大批網絡文學創作者,在創作欲迸發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侵權問題也伴隨產生。談起侵權,就會想起抄襲,那么“融梗”現象是否可以算作抄襲,是否屬于侵權行為,法律并沒有對這一現象做出明確規定。本文旨在對這一問題做出討論。
關鍵詞:網絡文學;侵權;抄襲;融梗
一、網絡文學作品侵權問題產生的背景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也逐漸從紙質書籍時代轉向了電子書籍。信息時代的發展滋生了一大批網絡文學創作者,在創作欲迸發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作品涌向了大眾的世界。網文以低成本,高利潤吸引著一大批的創作者,這里面不乏一些優秀的創作者,也有一些魚目混珠,投機取巧者。基于此現象,我們應該對于“融梗”現象做出正確的認識,比較它和抄襲的界限,判定“融梗”帶來何種法律后果。
二、抄襲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侵權成本低,利潤大
網絡文學作品的侵權由于難以認定,所以侵權成本極低,而抄襲者隨意的抄襲侵權便可以獲取高額的利潤。一部好的網絡文學作品往往能夠產生巨額的收益,在這種巨額利潤的驅使以下,很多的網文作者投入網絡文學的創作當中,往往是因為收入低微,對于這下剛開始投入創作當中的作者來說,他們的作品一旦被抄襲,維權時間長,對于原創者而言侵權成本極大。
(二)抄襲問題沒有明確的界限,難以認定
網絡文學作品的抄襲侵權難以認定,抄襲形式多樣,而文學作品的認定往往都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低級的抄襲譬如復制粘貼容易認定,而高級的抄襲形式多樣,很難去屆定,很大一部分都是憑著主觀判斷,自由心證去認定。,
(三)立法的不完善
我國對于著作權的保護雖然已經有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對于網絡文學作品的保護卻缺乏相應的法規,對于時常遭遇的侵權方式、認定標準以及實踐中具體的操作幾乎沒有規定,這也是網絡文學作品屢屢侵權的主要原因。
三、判斷抄襲與“融梗”
(一)“融梗”的定義
所謂抄襲,竊取別人所作文字以為己作。把別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為自己的去發表,并且實質性相似。“融梗”作為新興名詞,由大熱網絡文學IP及影視作品傳播而來,在備受爭議的風波之中,我們根據大眾認知簡單地做出了對“融梗”的理解,融合別人(可多人)的精彩的、特有的創意,再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二度創作;也指一部小說或劇本把其他作品里的結構、橋段甚至描寫整合在一起。
(二)“融梗”中的“梗”
“沒有所謂爛大街的梗,任何一個梗在誕生之初都是新鮮而獨特的,沒有道理讓一開始的模仿者背負抄襲的罪名趟路,趟出路來其它人就心安理得地使用還說這梗爛大街所以不算抄。”依筆者看,這種觀點無疑是“槍打出頭鳥”,“融梗”的梗,如果第一個進行“融梗”的人被歸為“融梗”,那么第二個,第三個人呢?在大家的潛意識里,三人成眾,足以使得某梗成為大眾梗,只因為第一個人的史無前例,所以就要官方體面的歸為“融梗”嗎?其實不然,明明都是融合他人核心思想進行的創作,只是因為引用梗的熱度不同就另當別論,豈不是過于荒謬了些。說些直白的話,第一個人算融梗,第二個人算融梗,第三個,第四個人因為熱度高于之前所以歸于大眾梗,因為做的人多所以不算錯,因為過馬路所有人都闖紅燈所以就對,不僅牽強而且可笑,交通規則不會因為第一個破壞的人而強行改變,原作者獨有造詣的核心思想不會因為學的人多了就淪為公眾思想。
(三)“融梗”屬于更高意義的抄襲
我們不難發現,抄襲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別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為自己的去發表,并且實質性相似。這種將原作者的思想進行二次創作美化的行為,只是給自己的抄襲披上了一層美麗的紗衣,他的本質仍是抄襲。他的厲害之處就在于“融梗”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不會對新劇情的似曾相識感到突兀,既似新故事,又似老故事的閱讀體驗相信有些讀者真實經歷過,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融梗”的作者閱讀大量的文章,從各種類型的文章中截取一段,進行“加工”,再發表自己的文章。
四、針對網絡文學作品侵權的對策
(一)提升網絡文學作者自身的能力。
現如今讀者對網絡文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他們的數量和質量都要達到一定標準,還需要高產,這就更加考驗作者的創作能力與手速,但是在許多能力不足而熱衷賺錢的作者的擾亂下,才滋生出如此多以“融合”之名復制粘貼別人創意與構思,劇情與細節的亂象。所以提升作者自身的文學素養以提高自身作品質量,同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以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尊重別的的創作,也尊重每一個文學創作者的辛苦。
(二)平臺建立專業化編輯隊伍,提升著作權保護的洞察力
侵權成本低,維權困難是網絡文學被屢屢侵權的原因之一,如果在萌芽階段就能將“融梗”抄襲扼殺在搖籃里,那將會大大減小將來作品在大眾中傳播開來之后的維權成本。平臺建立專業化編輯隊伍,要求編輯具備較高的文學修養和專業知識以及知識產權的相關內容,在審稿階段就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完善立法規定,增強可操作性
網絡文學作品經過十年發展,侵權方式層出不窮,從最開始的最低級的復制粘貼,逐漸演變成邏輯鏈抄襲,甚至到如今出現的“融梗”、借梗抄襲。這些抄襲方式比起復制粘貼,手法更加隱蔽,更加高級,取證上也更加困難。而對于這些網絡文學體系正面臨著的,不斷遭受的現實問題,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體系卻不夠完善,內容可操作性不夠強,難以針對以上新興衍生的問題進行約束管制。所以完善立法規定,增強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保護網絡文學作品的獨創性,以及他們被剽竊了的原創表達方式。進而實現市場與體系的“正循環”,維護合理的創作環境以及知識產權體系。
五、總結
針對網絡文學作品的保護,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完善對于網絡文學作品的保護,對網絡文學作品當中的抄襲界限作出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對于網絡文學作品的保護,才能讓網絡文學更加蓬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連雪晴.網絡文學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旬刊. ?2014.
[2]何玉.淺論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3]陳星寧《二次剪輯創作視頻的知識產權法相關問題討論[J]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07).
(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