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韜 趙玉山 王定石 丁國才 段再燕
摘要:針對蠶桑產業新常態,為了破解瓶頸實現突圍,通過對丙麻鄉部分養蠶大戶的走訪,與相關村、組干部探討,總結經驗,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鄉情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蠶農;蠶桑產業;經濟效益
一、基本情況
截止2020年,全鄉桑園面積2594畝,其中新增桑園面積1634畝,蠶種發放2159張,收繭61710.1公斤,產值2527815.00元。
二、發展蠶桑產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切實強化領導,新種桑園面積持續增加。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蠶桑產業,切實加強領導,把推動蠶桑產業發展列入重點工作,緊緊抓住脫貧攻堅的機遇,把發展蠶桑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群眾增收的的重要位置來抓。各種桑村及蠶桑辦明確職責分工,落實具體人員,抓好決策部署、統籌協調、形成多部門合力,積極推動蠶桑產業的健康發展。2020年全鄉擴種桑園面積1634畝,其中建檔立卡戶有78戶348畝,戶均種植達到5畝,使蠶桑產業成為脫貧攻堅的又一支柱產業。
(二)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推進產業規模化經營。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項目扶持資金,加強整合相關部門項目資源,進一步加大蠶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千方百計采取有力措施,繼續對桑苗、小蠶共育室、大蠶房、桑園道路等補貼和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據統計,2020年全鄉投入蠶桑產業扶持資金250萬元,免費向農戶提供桑苗1634畝、地膜4085公斤,自建達標蠶房每平方補助100元,新建小蠶共育中心2個投資60萬元。
(三)強化科技培訓,不斷提高產業服務質量。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加大培訓經費投入力度,結合項目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蠶業科技培訓工作,組織村組干部和農民技術員到板橋開展參觀學習,2020年舉辦各類培訓班3期,培訓600人(次),進一步提高蠶農技術水平,解決生產過程中普遍出現的問題,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普及和應用。
(四)創新合作機制,持續推進產業發展促脫貧。我鄉把推進蠶桑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宜桑則桑,利用扶貧資金,加大對蠶桑產業的扶持力度,按照“企業+專業合社+蠶農”的發展模式,把當地貧困戶組織起來,并在小寨、老南兩村提出“人均一畝桑,脫貧奔小康”精準扶貧任務目標,提高貧困群眾自我“造血”功能、自我發展能力。2020年全鄉種桑養殖貧困戶78戶,貧困戶收入1.5萬元。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養蠶勞動力緊缺。在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農村經濟轉型大背景下,農民增收呈多元化格局,尤其勞務經濟迅猛發展,農村大批村民放棄農業、離開農村,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戶大批快速退出種桑養蠶,蠶桑新型經營主體職業蠶農成長緩慢,蠶桑產業面臨農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是后繼乏人和勞動力緊缺。
(二)繭絲市場價格不穩定。蠶桑產業屬外向型產業,發展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影響,國際絲綢市場被買方壟斷,國內消費市場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繭、絲、綢市場供求敏感,價格呈周期性波動,常陷入“量升價跌、量減價升、繭賤傷農、繭貴傷工”的怪圈,蠶桑產業效益不穩定,而最終受害者是蠶農,蠶農“低潮砍、高潮攆”的短期發展行為較為普遍。雖然簽訂了保護價,但是不足以完全執行蠶繭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和平抑蠶繭市場價格風險,鮮繭價格不穩定對農戶興桑養蠶積極性挫傷較大。
(三)蠶桑生產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近幾年來,我鄉蠶桑業仍以蠶農小作坊式養殖為主,小規模分散經營,農戶及產業組織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桑園地塊小、零星分散,產業發展資金缺乏,蠶業生產區域道路、灌溉、蠶房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小蠶共育室規劃建設不夠均勻,部分大蠶房建設達不到標準,還有蠶房人居共處,蠶沙池建設緩慢,蠶沙得不到無害化處理,蠶農收入低。
(四)蠶桑專業人才缺乏,技術人員短板突出。一是技術人員不夠。我鄉現有桑園面積已達2594畝,種桑養蠶11個村,但目前全鄉桑蠶技術人員只有2人,點多面廣,技術人員缺口明顯,滿足不了生產上技術服務需求;二是技術指導不到位。蠶桑產業新發展村組的蠶農種桑養蠶技術水平低,蠶桑病蟲害防控意識不足,病蟲害發生率較高,基層技術人員病蟲害防控能力較弱,蠶桑生產防防控有待加強;三是責任落實不到位。蠶繭站技術指導隊伍力量不足,日常技術指導工作不夠,農戶桑園的管護粗放,桑葉的產量和質量較差,養蠶技術水平較低,造成養蠶戶效益不高。
四、提升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
(一)鞏固提升蠶桑產業地位。按照“宜桑則桑”的原則,建議在小寨、老南建立以蠶桑產業為主導,其它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采取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獎補激勵、傾斜政策支持、引導金融扶持、強化技能培訓、實行抓點示范、嚴格考核獎懲和廣泛宣傳推介等保障措施,重振蠶桑雄風、打造重點村。
(二)堅持蠶桑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充分利用蠶桑產業“短、平、快”的特點和產業基礎堅實、技術普及率高、廣泛適應農戶等優勢,把蠶桑產業作為我鄉助推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堅持抓牢不放棄,持之以恒抓落實,支撐貧困戶長期穩步增收。
(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按照“培育主體、集約發展”的思路,突出抓好職業養蠶大戶和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蠶桑專業合作社三大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完善企業、中介組織和蠶農合作共贏機制,堅實產業基礎支撐。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化運行模式,建立和完善蠶桑產業發展風險保障機制,繼續實行蠶繭訂單生產和鮮繭收購最低保護價機制,促進蠶桑產業一體化和健康化發展。
(四)強化科技支撐。按照“科技支撐、提質增效”的思路,深化與培訓機構和區蠶桑站的聯系,大力推廣現代省力節本蠶桑技術體系,提高省力化養蠶技術應用率,為破解養蠶勞動力緊缺提供技術支撐。
(隆陽區丙麻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云南 ?保山 ?67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