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的人均壽命也逐漸延長,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由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見圖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與2018年相比,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439萬人,比重上升0.2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945萬人,比重上升0.64個百分點。 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增長很快,社會老齡化問題特別突出,如何合理養老,健康養老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問題。
所謂少子化,是指一個社會的生育率降低,造成幼年人口減少的現象。因為少年兒童的人口比例降低,使得老年人的人口比例相對提高,又加劇了社會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少子化意味著在未來的若干年里勞動力人口還會減少,社會上的勞動力不足和養老的矛盾有可能還會加劇。由圖二可見(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自2017年以后,我國的人口出生率連年下跌。公安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來最少的一年,創下了歷史新低。有專家預測,未來我國新生兒數量有可能跌破1000萬,人口危機或將到來。人口出生量的過度減少將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多方面的影響,短期而顯著的如教育行業,因兒童數量減少造成并班合校;母嬰相關的產業萎縮等。中后期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用工用人方面。人口基數是各個行業工作人員擇優錄取的保障,如果人手不足可能出現生產者素質下降,也會直接導致生產的產品質量下降,生產力發展受到阻礙。因此少子化問題不僅關乎人口,還關乎經濟,關乎國家未來命運。
少子化的副作用是高齡化,相對于增長的老年人口而言,可奉養老人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負擔越來越重。 過重的家庭負擔勢必影響到年輕人對工作的投入,造成收入難以提高。經濟條件所限不但會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下降,更會給年青一代組建新的家庭帶來困難,甚至有的因為經濟拮據不敢生育第三代,從而加劇少子化現象,使得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尖銳。
城市少子化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晚婚晚育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且在城市里更為普遍,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們的思想理念,經濟壓力以及教育等各個方面。
首先,現在城市中的婚育齡人口大約都出生于80~90年代,二代放開以來 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也可計入其中。而這部分人口基本都是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后出生的,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由于自身的成長經歷使得這部分人非常適應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所以他們的生育欲望并不高。即便結婚,如果兩個獨生子女結合只生育一個子女,形成了4-2-1的家庭結構,未來的人口仍會下跌,生育率仍會下降,甚至是斷崖式的下降。
其次,由于城市里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生育子女必然會占用更多的資源,包括時間,精力,金錢等等。相比于結婚生子,城市里的年輕人更重視自身的發展和生活質量,可以隨心所欲的進行人生規劃,享受自由的空間。特別是近些年競爭的加劇,使得育齡女性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了避免被社會淘汰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孕育下一代,生育意愿下降,出現了很多丁克家庭,甚至獨身主義的女性。即使目前二胎政策放開,由于對職位的晉升,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一部分女性也放棄了生育二胎的機會。
城市的養老模式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中國人更注重親情和家庭的溫暖,親緣關系下的血脈傳承是聯系父母與子女和孫子女的堅韌紐帶,所以居家養老仍然是目前城市乃至全國的最主要養老模式。可以肯定,以家庭為單位養老有很多方便之處,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特別是超高齡人口的增多,家庭養老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已經不可避免。首先就是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要照顧老人與老人共同居住,對于兩代或三代同堂的家庭,居住面積就有一定的要求,要面臨巨大的購房壓力。居住條件緊張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影響老人的健康生活。另外一個方面也是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的贍養問題。如果僅是起居飲食的照料,對于一個經濟條件尚可的家庭來說不難解決,但是如果高齡老人出現了失能,失智的情況,普通家庭就很難承受了。因為這部分老人不但需要飲食照顧,還需要藥物和專業的醫學康復治療。沒有專業的技術知識和專門的康復設施根本無法實現,這對于一般家庭來說是難以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更專業更綜合的養老機構。

目前,針對上述情況很多城市已經出現了社區養老和醫養結合等多種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以家庭為主社區為輔的養老模式。社區團體為居住在其轄區內的老人提供看護,家政服務及日間供餐等照顧。這種形式比較適合高齡,不便出行但可以自理的老人。醫養結合養老,就是指把專業的醫藥治療,醫學檢查,康復訓練等醫療措施與養老相結合的模式,由社區和當地的醫院共同合作完成。主要可以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以社區為主體,在轄區內建立專門的養老機構,不僅提供必要的生活設施,還必須配備相應的醫療設備,再請合作醫院的醫生坐診,隨時監測老人的健康狀況,并給予指導意見。另外一種是以轄區內的綜合性醫院為主體,在醫院的住院部開辟出部分床位,直接使用醫院內的藥物和醫療設備提供治療。這種形式適用于因病或因傷致殘,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需求。
隨著科技進步,新型養老方式日趨流行,在一些有條件的城市還出現了智慧養老的模式。所謂智慧養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區及養老機構建立傳感網系統與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依托智慧養老模式,建立虛擬養老系統,打造智能化養老服務,能夠滿足居家老人的多種需求,真正地實現“就地養老”。“虛擬養老院”整合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功能,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等上門服務、文化娛樂、生活照料、日托、全托、長期照護等多元化的服務項目。智慧養老系統能夠幫助養老機構、社區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成為可能。可以想象,智慧養老理念和技術的介入,將使得未來的養老模式變得多樣化、人性化、高效化。
中國人非常強調孝順的美德,因此無論是哪種養老模式都應該盡量與老人提前溝通,在充分了解和尊重老人意愿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并且能夠承受的養老模式。人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養老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選擇適當的養老模式,可以減輕家庭負擔,為老年人創造更好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