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面臨著挑戰。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一個值得人類深思的問題。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學習,并結合當代中國人與自然關系存在的困境,認識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應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完善相關環境保護法律,用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困境;路徑
21世紀的今天,我們黨所面臨的歷史重任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一個百年目標,而當前已經進入了決勝階段。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因素有很多,生態環境因素就是其中之一。當前疫情爆發是人與自然矛盾在現實中的體現,同時也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具有科學性。
一、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觀。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能夠幫助我們改變以前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片面理解,重新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人對自然的依賴性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自然界具有客觀先在性,而人又是源于自然界,所以人對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賴性。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都離不開自然界。一方面,人類生存與生產的資料需從自然界中獲得。“無論在人那里,還是在動物那里,類生活從肉體方面來說就在于(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1](P158)“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2](P92)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的資料,人類通過勞動將這些生活資料以食品、燃料、衣服和住房等形式表現出來,人終歸離不開自然界。另一方面,人類豐富的精神食糧由自然界提供。“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3](P95)自然界給予人類美感,使得人類在感知自然之美的過程中培養了審美情趣。因此,自然界本身能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料與物質財富而得到愛護與尊重,且離開了美麗的自然環境,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也無法充實愜意的生活下去,生存質量也無從談起。既然如此,人類應該對自然界細心呵護,倍加珍愛,治理環境污染、愛護自然界身體的健康,防止對生態自然平衡的損害。
(二)自然對人的制約性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類存在以及人對自然的根本依賴決定了人類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制約。其次,人雖然具有主觀能動性,但自然界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類仍無法擺脫自然界的限制。人與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之處在于擁有自己的意識,能夠通過勞動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4](P57),而且“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5](P97),并不斷將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同時,人又是“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6](P209)。無論人類的理性、精神世界以及能動性多么強大,必然是要受到自然的限制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中,主體是人類,客體是自然界。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改變自然界,但人類能動性的發揮是有限度的,自然規律便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界限。故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隨心所欲的濫用自己的主觀能動力,一旦人類的行為超出了自然的承載能力,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從而導致生態危機的產生。我們只有始終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制天命而用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
(三)人與自然的和解
人與自然的和解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恩格斯提出:“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變革,即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7](P603)這就是著名的“兩個和解”的思想。人與自然的和解是指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和諧關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人的自由是在人與自然統一關系約束下的自由。前面我們闡述了自然具有先在性以及客觀性。因此,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就要不斷的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維持自身。認識對象性存在物必須通過外在活動,將自然界作為自己的對象從而來確證自己的自由。人類為了實現自由必須保護自然、遵循自然的規律,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但這個自由仍然是在自然規律約束下的自由。其二,人要獲得真正自由必須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馬克思認為,化解這個矛盾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和解意味著人類不再把自然界同自己相對立,能正確的認識和運用規律,能夠考慮到自身活動所帶來的影響;意味著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矛盾得到不斷解決,從而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良性發展。
我們應該知道,自然界中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的道理。當人們以惡的方式對待自然時,自然會以某種形式報復人類。當人們以善的方式對待自然時,就能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是自然界的朋友而不是主宰者,人是自然界的保護者而不是破壞者。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存在的困境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加深,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人們也在不斷省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當前人與自然關系面臨的困境也是我們無法忽視的。
(一)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尚未完全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然而在發展的同時,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制約。這種發展模式的顯著特征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以及低效率。這種以GDP論英雄的發展模式,不顧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過度開發以及利用資源,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在一些地方,由于利益與政績考核等因素的影響,只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我國長期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唯GDP的發展模式看起來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是得不償失的,生態環境得到破壞之后,經濟也得不到長期的發展,長期下去,生態問題就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問題。
(二)生態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制度的不健全將導致調和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缺位。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生態立法上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建立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規。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起,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基本形成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以及后果嚴懲的“三嚴”模式,但是同實現我國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生態立法方面存在滯后性,立法更傾向于環境污染的防治層面,對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提及較少。這說明了我國存在著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現象。而一些已經建立起來的制度也因為管理路徑的問題而沒有發揮其良好的治理效用,產生了很多的生態環境問題。
(三)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局限
工業文明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為人類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舒適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究其原因,和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念的根深蒂固有著密切關系。我們知道,在錯誤理論的指導下往往達不到預期的行為效果。人類中心主義觀將人的價值和利益作為最高標準,并認為是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價值尺度。所以在這種功利價值目標的驅使下,人類認為自己可以任意“統治自然”、“征服自然”,這種不懂得人類命運與自然界命運息息相關的錯誤認知,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平衡,最終導致生態危機的爆發。
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
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轉變,相關環保法律需進一步完善,公民的環保意識需進一步加強。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全社會成員共同努力,多策并舉顯得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歷史的經驗教訓給我們以警示,傳統“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在中國行不通。習近平也明確指出:“關鍵在于發展不能再走老路”[8](P116),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生態環境持續遭到破壞,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形成阻礙。
解決問題的關鍵與基礎在于發展。故我們要拋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實現經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9](5-25[1])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的同時使資源消耗最小,多次重復利用生產與消費中的物質資源。大力發展無污染的新型工業、資源利用最大化的清潔型產業。
(二)完善相關環保法律,用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的惡化與我國法治不健全、不完善和不完備有重要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而社會的文明程度通過法治的進步與完善體現出來,自然環境需要法律來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的制度、最嚴密的法制,才能為生態文明提供可靠的保障”,[10](P210)這需要國家加大生態立法和執法力度。具體來說,一方面,實行最嚴格的的制度。其一,要健全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為了避免出現生態環境問題后“拍屁股走人”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行生態損害官員終身追責。同時,政府機關及官員要落實自己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同時將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作為考核干部的一個標準。其二,要完善生態補償制度。2014年,我國《環境保護法》作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生態補償制度,要以“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為原則,將環境保護納入政策中,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制定出符合需要的法律法規。
(三)提高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面對人與自然日益加劇的矛盾,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大眾傳媒的齊心協力,加強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同時鼓勵公民參加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提高其環保參與的熱情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全民的生態自覺,營造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良好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2][6][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95、92、95、97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
作者簡介:王萌,女,(1997-),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基本原理。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