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建設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城市發展的新目標。在此背景下,遺址密集區的城市如何實現遺址保護區與城市整體的和諧發展,已經成為這些城市發展面臨的一個熱點問題。根據我國大遺址保護模式現狀,基于對大遺址區居民生產生活現狀的典型調查,提出構建遺址保護與城市和諧發展的機制與對策。
[關鍵詞]大遺址;城市;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1-0001-06
大遺址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規模特大、文物價值突出、由其遺存本體與其緊密相關的環境載體共同構成的文化遺跡,承載著我國歷史文化的精華,具有遺存豐富、文化信息量大、歷史地位不可替代、價值不可再生、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資源等基本特征。隨著知識經濟與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文化資源日益成為城市的戰略性資源,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核心。遺址文化產業以及其衍生產業,正在成為后現代時期城市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我國城市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實現遺址保護與城市的和諧發展,為我國目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我國大遺址保護的模式
目前我國的遺址保護已經從對遺址本體的保護轉變到對大遺址及大遺址片區的保護,保護區域不斷擴大,保護內容也從文物本身轉到對區域環境,乃至區域居民的整體保護發展。大遺址整體保護與利用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二是將遺址區與風景區結合,建成旅游景區;三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森林公園;四是將遺址保護與現代農業園區結合,建成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等。局部保護與利用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部分遺址建成遺址展示區,二是將部分遺址建成遺址博物館。但無論是整體保護方式還是局部保護方式,從總體上對城市空間的綠化及生態城市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遺址公園模式
以城市的整體或局部遺址為主體,包括古代城市中遺存下來有代表性或特殊紀念價值的城市組成部分,如城垣、城隍、園林、宮室、陵寢、道路等相關設施,遺址數量大,保護情況較好,具有—定歷史價值,往往以公園的形式整體性地保留,進行保護展示與開發。這類遺址公園一般占地規模較大,除保護遺址本體外,重點對遺址周邊進行環境整治,實施大面積綠化。這種保護模式對于城市水土保持、空氣凈化、氣候調節、減少噪音、增加鳥類棲息地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開放式的觀賞、休閑和娛樂空間,實現了城市發展與遺址保護的有機結合,對于城市空間生態的改善與文化空間的再造具有積極的意義,從而真正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甚至成為城市重要的文化品牌,對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典型的如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西安城墻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漢長安城遺址公園等。這些遺址公園都位于現代城市的建成區內,其大面積的綠化空間、文化休閑空間,對生態城市建設起到了重要的“點亮”作用。
(二)遺址文化區模式
在大遺址的保護范圍之外或近邊依照歷史的原貌,借助于現代技術科學地復原歷史場景,對遺址進行綠化,使人們從現實與遠古歷史文化遺址的鮮明對比中體會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西安曲江文化新區,通過設立國家級文化新區,將該區域的大雁塔遺址、曲江池遺址、大唐芙蓉園遺址、唐城墻遺址、寒窯公園、秦二世陵、杜陵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統一保護與重建,帶動了周邊環境的改造與綠化。眾多的遺址文化區,不僅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休閑區域,而且兼具旅游功能,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形象。
(三)遺址旅游區模式
這類遺址本身就處于風景名勝區之中,遺址區作為旅游景區的一個景點,通過對遺址的嚴格保護與展示,將其融入風景區開發建設中。通過保護和利用現狀自然生態環境,逐步開發周圍豐富的風景、文物旅游資源,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形成高品質的集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環境。例如,西安的華清池遺址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其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現代文化表演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景區,成為城市的一個文化品牌和獨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空間。
(四)遺址森林公園模式
遺址森林公園的建設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區的遺址區,遺址規模較大,主要以墓葬區為主,具有一定的植被生態條件,適合營造森林景觀。遺址森林公園模式,將遺址的保護與城市森林建設相結合,不僅防止了遺址區的水土流失,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對于形成城市生態基質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遺址歷史文化氛圍的進一步形成。如西安近郊的杜陵萬畝森林公園,邯鄲近郊的趙王陵森林公園,都是在查清陵墓的建筑規模及文物遺存情況的前提下,從陵區生態林建設人手,實現大面積的森林覆蓋,提高了城市的森林覆蓋率,為生態城市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遺址展示區模式
對已發掘的大遺址和出土文物,進行各種方式的原址保護和展示項目,主要有露天保護展示、設施圍護、原址回填、地表模擬展示、廳棚保護、遺址砌護展示、重建等方式,如半坡遺址部分房址、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遺址保護展示區既能直接感受遺址的部分風貌,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教育作用,已成為地方旅游業的重要景點。
(六)遺址博物館模式
將遺址區與博物館建設相結合,通過博物館來展示空間形象與意境,達到感受歷史環境和文化氛圍的目的。國內典型的遺址博物館,如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都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景點。
二、大遺址區居民生產生活現狀的典型調查
西安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歷史遺跡眾多,是《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大遺址重點片區。其中,周灃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等四大遺址歷史文物價值至高。目前,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這些大遺址都已經進入西安建成區內(見圖1)。除周灃鎬遺址保護尚處于自然狀態外,其他三大遺址中,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建設已經完成,秦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已經完成,遺址公園建設已經開始,漢長安城遺址核心區正在進行申遺工作。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遺址區域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及遺址保護意愿,2013年3月6日至16日,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繁榮背景下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機制研究”課題組選擇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最具典型性的漢長安城遺址區進行了人戶調查。漢長安城遺址核心區36平方公里,遺址保護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區總面積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區全區的1/4,內有村子54個,人口6萬余人。課題組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到東席村、西席村、曹家堡、吳高墻、相家巷、六村堡等30多個村子就遺址區居民生活狀態以及對遺址保護、區域發展、搬遷的態度等進行了入戶抽樣問卷調查,并通過訪談的形式,對部分村民進行了深度調查。本次人戶調查共訪問了344P居民,調查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該遺址區目前的發展現狀。樣本基本構成情況見表1。
我們從經濟、社會、環境、對搬遷的態度以及對遺址保護態度五個方面,對漢長安城遺址區居民生產生活狀態進行綜合評估。
(一)經濟方面
受訪者家庭及就業狀況。平均每個受訪家庭有4.86口人,其中,具有非農戶口的0.46人,目前在上班(從事非農工作)的2L,由此表明,遺址區99%以上的居民仍然是農民身份,就業率僅為41.2%。受訪者中48.8%的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中專學歷的占25.9%,大專的占5.8%,本科以上的僅占3.8%。可以看出,漢長安城遺址區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與該遺址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極不相稱。
遺址區居民主要為農民、個體經營者、臨時工、工人。25.6%的受訪者無收入,他們主要是老人和婦女。25.3%的受訪者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2000元,他們主要是臨時工和普通工人。76.5%的受訪者是在區內上班,21.5%的受訪者是在區外市內上班。可見漢長安城遺址區居民就業狀況不佳,無業和臨時工居多,且收入偏低。遺址保護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影響極其嚴重。
受訪者家庭年收吏情況。受訪家庭平均每月收入7540.625元,平均每月支出2651.599元。工資性收入與房屋出租收入是家庭主要收入,生活費支出和教育支出是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按家庭人口平均,遺址區居民人均月收入僅1551.6元,遠低于未央區其他區域的收入水平。45.9%的受訪者認為經濟狀況一般,30.2%的受訪者認為經濟緊張,23.8%的受訪者認為經濟較寬裕。由此可以看出,漢長安城遺址區居民收入普遍偏低,經濟較為緊張。
(二)環境方面
受訪者住房面積。35.5%的受訪家庭住房面積為20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人均41.15平方米至82.3平方米;31.4%的家庭住房面積為400平方米以上,人均82.3平方米以上。可見遺址區家庭以及人均住房面積較大。
受訪者對居住環境的整體評價為:5.52%的受訪者評價很好,37.5%的受訪者評價較好,45.64%的受訪者評價一般,8.14%的受訪者評價較差,5.52%的村民評價很差。可見遺址區大部分村民對居住地總體評價還算滿意。受訪者對具體環境指標的評價為:
對于市政設施,41%的受訪者評價一般,認為市政設施不夠完備的比認為完備的要多1.4%,說明市政設施不夠完備。
對于環境衛生,30.8%的受訪者評價一般,認為環境衛生干凈的比認為較差的要多2.8%,說明環境衛生狀況一般。
對于道路交通,30.8%的受訪者評價一般,認為交通不夠順暢的比認為順暢的要多14%,可見村子交通較為擁擠。
對于治安狀況,69.5%的受訪者評價一般及以上,30.5%的受訪者認為社會治安狀況不太好。
(三)生活滿意度
在日常生活方面,72.97%的受訪者認為買菜購物還算方便,僅27.31%的受訪者認為買菜購物不便;53.5%的受訪者認為鄰里關系較為密切,23.3%的受訪者認為一般,23.2%的受訪者認為鄰里關系比較疏遠。
在精神面貌方面,46.2%的受訪者認為遺址區村民較為勤勞,也有22.7%的受訪者認為遺址區村民較為懶隋。
在村子管理方面,30.8%的受訪者認為村子管理較為規范,39%的受訪者認為村里規范程度一般,30.8%的受訪人認為村子管理不規范,比較凌亂;26.2%的受訪者認為社區活動較多,29.4%的受訪者認為社區活動一般,44.5%的受訪者認為社區活動較少。
(四)對搬遷的態度
受訪者是否愿意搬遷。僅有6.1%的受訪者非常愿意搬遷,22.67%的受訪者比較愿意搬遷,12.5%的受訪者態度保持中立,19.77%的受訪者不太愿意搬遷,33.14%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愿意搬遷,5.81%的受訪者認為說不清。總體看,5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搬遷,僅有28.77%的受訪者有搬遷意愿。19.48%的受訪者認為搬遷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很大,40.99%的受訪者認為影響較大,只有2.33%的受訪者覺得沒什么影響。影響主要表現在工作就業、生活質量,這兩項均超過50%,其次是精神心理、鄰里關系、子女教育、角色轉換等,對家庭關系的影響相對較小。
搬遷過程中關注的主要問題。對補償標準和拆遷安置措施關注的比例分別占82.27%和66.57%;對拆遷后的生活關注比例占54.94%,其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關注比例為48.26%,其次是工作就業、何時搬進新居、新房居住條件等。
受訪者中選擇需要政府提供就業崗位和改善生活條件的占55.8%,需要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的占37.2%,需要財政金融支持的占34.88%,需要產業項目帶動的占18.9%,選擇其他的占6.1%。可見,遺址區居民認為拆遷會影響到工作,最需要政府提供幫助的地方就是提供就業崗位和培訓,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完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
(五)對遺址保護的態度
對遺址保護的了解認知程度。52.03%的受訪者對漢長安城遺址區文化遺產保護的情況、相關知識、含義不太了解,37.21%的受訪者比較了解,6.1%的受訪者完全不了解,4.65%的受訪者非常了解。
受訪者對遺址保護的態度。71.8%的受訪者認為遺址保護是有必要的,15.1%的受訪者認為無所謂,只有5.2%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遺址保護和改造。48.5%的受訪者認為遺址保護限制了漢長安城遺址區域的發展,63.4%的受訪者認為日常生產生活影響到了遺址保護工作,43.31%的受訪者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的前景比較樂觀,8.72%的受訪者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前景非常樂觀。
受訪者認為遺址保護的主要目的。66%的受訪者認為遺址保護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文物古跡,43.9%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1.6%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改善區域環境,38.1%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發展旅游業,34.6%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傳承歷史文化,22.1%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美化城市風景,18.3%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促進區域發展,16.3%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統籌城鄉發展,10.5%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便于城市管理。
對于遺址區域開發的主要關注。78.2%的受訪者關注搬遷群眾的安置工作,60.5%的受訪者關注政策是否透明、公平,42.4%的受訪者關注申遺區的征地搬遷,34.3%的受訪者關注遺址區經濟發展,25.3%的受訪者關注申遺區居民情緒,24.4%的受訪者關注遺址區公共服務設施能否改善,24.1%的受訪者關注綠化與環境整治,18.3%的受訪者關注歷史文化古跡的保存,15.1%的受訪者關注保護區發展規劃,10.8%的受訪者關注保護區建筑風格。
受訪者對遺址保護的評價。關于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2.9%的受訪者表示滿意,23%的受訪者認為比較滿意,34%的受訪者認為一般,17.2%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滿意,11.6%的受訪者不滿意,11.3%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對于西安整體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只有4.9%的受訪者認為很好,34.6%的受訪者認為比較好,30.2%的受訪者認為一般,13.7%的受訪者認為不太好,2.6%的受訪者認為很差,14%的受訪者認為說不清。
受訪者認為遺址保護面臨的問題。47.7%的受訪者認為漢長安城遺址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管理混亂,40.7%的受訪者認為保護宣傳力度不夠,36.6%的受訪者認為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29.9%的受訪者認為環境管控不力,26.2%的受訪者認為缺乏資金,24.4%的受訪者認為基礎設施不完善,15.7%的受訪者認為缺乏科學規劃。14.2%的受訪者認為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可見管理不到位、保護宣傳力度不夠、環境管控不力已成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的三大主要問題。
受訪者的參與意愿。16.28%的受訪者非常希望參與遺址保護工作,54.07%的受訪者希望參與遺址保護工作,16.28%的受訪者表示不—定參與,10.17%的受訪者沒有明確表示,僅有3.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肯定不會參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25%的受訪者更希望通過公益活動方式參與,22.7%受訪者更希望通過旅游服務方式參與,16.6%的受訪者希望通過環境保護方式參與。可見,漢長安城遺址區村民對遺址保護工作的參與意愿很高。
(六)對遺址保護工作的建議
1.在遺址保護過程中,盡量不要異地安置,希望能夠參與遺址保護與開發工作。可以通過成立公司,村民以入股形式參與遺址保護與后期的旅游發展。
2.希望政府加大對大遺址保護、補償安置、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保證公平公正。
3.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或成立專門機構對外籌集大遺址保護資金,以拓寬大遺址保護的資金渠道,吸引社會各方面資金參與大遺址保護與開發。
4.希望進一步關注遺址區老弱病殘的社會保障問題,關注年輕人的就業創業扶持問題,加強職業培訓或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當地居民收入。
5.希望提高拆遷安置補償標準,給予遺址區村民更多實惠。
三、構建遺址保護與城市和諧發展的機制建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與大遺址所在地的居民生存、經濟發展與大遺址保護、利用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矛盾日益凸顯,并由于體制、機制的缺失和司法、執法的困難,更由于錯綜復雜的多重利益關系,使大遺址保護面臨著較大的困境。通過對西安漢長安城大遺址的實地調研,結合國內外大遺址現有保護模式的經驗,我們認為實現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和諧發展,必須從以下六個方面構建長效機制。
(一)超前謀劃,構建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的前期研究機制
通過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合作,建立溝通和理解渠道,促使對大遺址保護模式達成共識。其基本流程為:確立大遺址保護的基本原則和方向,對大遺址區域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構建大遺址區域的復原想象,對國內外遺址公園進行比較研究,科學界定大遺址的空間范圍,與政府、文物部門、開發商達成共識,為后期的大遺址保護與開發模式的選擇奠定基礎,以避免開發過程中的爭論和分歧。
(二)因地制宜,構建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的利益共享機制
針對大遺址區生產生活現狀,以及城市化加速擴張的現實需求,保護和利用好大遺址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必須進一步充實豐富、創新、提升大遺址保護利用模式。從城市和諧發展與搞活整個大遺址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充分考慮大遺址區居民的發展意愿,謀劃和確定大遺址區的發展方向和產業定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協調城市地域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科學確定大遺址保護模式,構建遺址區與城市和諧發展的利益共享機制。
(三)管理創新,構建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的體制機制
目前大遺址保護過程中存在著多頭管理、經費短缺、人力不足等問題。從我國經濟特區的發展來看,特區模式可以保障專項政策的實施,這對于構建大遺址保護和充分利用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可以考慮借鑒開發區的管理模式,通過管理體制的創新,實現對大遺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并運用市場手段,通過市場機制對各種優勢資源進行整合,以凝聚大遺址區域發展的合力。在具體實施中,可以考慮根據各大遺址的不同情況與特點,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推進。
(四)關注民生,構建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的以人為本機制
從目前我國大遺址保護現狀看,遺址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比較落后。實現遺址區發展與城市的同步和諧發展,是新時期城市化發展的新要求。因此,從城市發展全局考慮,選擇和確定大遺址保護模式,必須統籌考慮安排遺址區的居民生產生活。應將大遺址保護與民生建設緊密結合,促進遺址保護與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的互動發展。將遺址本體的保護與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改善相結合,促進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五)尊重歷史,構建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的空間共融機制
在充分尊重歷史傳統的前提下,將大遺址保護融入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框架內,并通過制定大遺址保護規劃,合理確定絕對保護區、控制建設區和環境協調區,促進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的融合。絕對保護區應禁止建設,應進行原始保護、修舊如舊;控制建設區應控制建筑的性質、體量、高度、色彩及形式;環境協調區要保護自然地形地貌。對于歷史街區,要堅持保護歷史環境,合理利用、永續利用的原則。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要根據當地具體社會經濟狀況,充分聽取公眾特別是當地居民意見,采取循序漸進的、注重差異化和分散化的更新模式。
(六)多元協同,構建遺址保護與城市再造的融資保障機制
資金短缺,土地性質不明,是目前大遺址保護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大遺址作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其本身不是產品,但經過開發,成為供人們觀賞或消費的展覽品、人文景觀和文化信息時,就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商品了。因此,為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必須轉變思想觀念,不斷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實現大遺址資源的開發利用由政府主導型向社會主導型轉變。通過不斷提高大遺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促進大遺址產業化發展,以實現大遺址文化產品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并通過后續的努力,使大遺址文化資源、管理經營人才、資金向高效益行業集中,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行業,真正把大遺址產業變成競爭力強、關聯性高、效益好的現代文化產業,為大遺址保護提供可持續的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裴成榮國際化大都市特色研究一以西安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99—223
[2]冉淑青,裴成榮,張馨.國內外大遺址保護的經驗借鑒與啟示[J].人文雜志,2013(4):45—48
[3]裴成榮.關于西安大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的幾點建議[R].2013年陜西省政協提案.
[4]單霽翔.關于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中國文化遺產,2012(3):58—68
責任編輯 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