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軍 閆曉玲



摘要:社區居家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依托,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能夠促進不同養老服務資源在社區聚合,促進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構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需要明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以及服務過程等基本要素。廣州、南京、上海、青島等多地時間銀行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未來應從多元參與、制度政策以及科技賦能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關鍵詞:志愿服務;養老服務;時間銀行
中圖分類號:C916.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1)03-0126-007
一、引 言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0%)。人口老齡化已然成為我國公共服務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支持和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愿服務組織,壯大志愿者隊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務平臺,健全志愿服務體系”以及“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以及財政部等十八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方案中明確指出“到2022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基本建成”。
長期以來,家庭養老、金錢養老和機構養老是我國老年人選擇的主要養老方式。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一代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改變,“421”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養老能夠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而且我國的養老機構發展尚不足,養老機構的床位緊張到每百人只有三個床位,機構養老也難以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傳統的養老方式能夠發揮的作用卻越來越有限,需要新的養老方式來補充傳統養老的不足。近年來,志愿服務有效補充了老年人常見但家庭和機構缺位帶來的居家養老服務空缺。[1]將志愿者服務體系引入養老服務,一方面能夠減輕養老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2]建立志愿服務機制,推動志愿者參與養老服務是社區養老服務創新路徑選擇之一。[3]
時間銀行是美國學者埃德加·卡恩于1980年提出的,卡恩對時間銀行的定義相對簡單,即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平等的,一小時的付出可以換取一個單位的時間幣,同樣,一個單位的時間幣可以換來別人對自己一小時的幫助。經過40多年的發展,時間銀行已經發展成為了一項國際運動。20世紀末,時間銀行在我國興起,應用得最為典型的領域就是養老服務領域,通過有效整合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等多方面的資源共同應對養老服務這一難題。但是很多時間銀行卻在實施不久后就“夭折”,因此,國內時間銀行一直未能遍地開花。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積極探索時間銀行等做法,全國各地開始加快推進構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體系?!吨驹阜諚l例》的頒布以及一系列養老服務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為構建中國特色的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體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和“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的長期目標。我國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開始逐漸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迫切需要推進構建中國特色的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體系,推動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理論依據與本土化發展
目前,學術界對社會交換理論適用于時間銀行基本能夠達成共識。而福利多元主義主張通過提供多元養老服務來緩解養老負擔,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實踐不謀而合。因此,本文結合社會交換理論和福利多元主義來搭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在我國本土化發展中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基本要素。
(一)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理論依據
1.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是社會學領域的重要理論,其中兩位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和布勞(Peter Michael Blau),霍曼斯最早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也被稱為行為交換理論,后來經由布勞進一步深化拓展,社會交換理論日益完善?!吧鐣粨Q”指的是人們被期望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并且一般來說確實也從別人那里得到了的回報所激勵的自愿行動。[4]布勞認為信任在社會交換中非常重要。同時,在社會交換的過程中,交換伙伴之間關系的發展階段和特點,進入交換的利益的特征和提供他們所引起的成本,以及交換所發生的社會環境都會影響社會交換的進行。通過社會交換,人們能夠獲得如個人吸引、社會承認之類的內在性報酬,獲得如工具性的服務之類的外在性報酬。近年來,學界開始嘗試運用社會交換理論解釋養老問題,尤其是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模式。[5]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作為一種志愿性交換,是指在志愿者具備勞動能力的時候,為社會和他人服務,換取自己年老需要服務時別人給予自己免費的服務。[6]一方面,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提倡“初老照顧老老”,是兩代人之間服務和資源的交換;另一方面,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還需要廣大的志愿者,這種老年人接受服務,志愿者獲得時間幣和榮譽的交換也應該屬于社會交換理論的研究范疇。
2.福利多元主義
福利多元主義是對“家庭失靈”、“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失靈”反思后提出的重要理論。羅斯(Rose)較早地對福利多元主義進行了系統的闡釋,并提出了福利多元組合的理論。即一個社會中的福利來源于三個部門:家庭、市場和國家,任何一方對于其他兩方都有所貢獻,整合三方提供的福利就形成了一個社會的福利整體。[7]而后,學者伊瓦思(Evers)在福利多元組合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福利三角”(Welfare Triangle)研究范式。學者約翰遜(Johnson N)又在“福利三角”研究范式的基礎上加入了志愿組織,他認為社會福利的來源應該是家庭、國家、市場和志愿組織,即福利多元主義的四分范式。因此,福利多元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社會福利由多個部門共同提供。這為促進我國養老服務發展、滿足養老服務需求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范式。[8]通過多主體供給養老服務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合理配置的效率,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9]
時間銀行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初衷是通過互助的志愿服務來彌補現階段養老服務存在的人力資源不足、養老成本過高等問題。但是,通過國內的實踐情況發現,純志愿養老服務是難以為繼的,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以及企業的共同參與,促進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因此,本文以社會交換理論和福利多元主義理論為理論基礎構建分析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分析框架,以期從跨學科的視角為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路徑選擇。
(二)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本土化發展
1.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服務主體
“誰是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服務主體?”這個問題目前尚無統一答案,但很明確的是,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應該是一種多元主體共同供給養老服務的模式。本文認為應該盡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參與(市場等社會力量)、科技支撐(信息化平臺)、社會組織運營、全民參與的多元主體參與格局。同時可以將所有參與主體進一步區分為兩類志愿者,第一類是團體志愿者,即所有有權擁有資產、承擔負債,并獨立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法人單位,包括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第二類是個人志愿者,即所有具備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各服務主體需要在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平臺以真實有效的資料按照規定程序注冊,待系統審核通過后方可成為服務主體。時間銀行運營方對志愿者要定期組織服務技能培訓,提升其服務的專業性。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中的各服務主體在保持獨立性的前提下提供服務或資源,所有服務和資源在時間銀行平臺進行整合,形成資源整合網絡。同時,各服務主體通力協作,互相配合,最終形成一種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共贏模式。
2.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服務對象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為誰服務?”這個問題目前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都可以成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服務對象。各地根據實地調查摸排情況可以進一步細分,首先,年滿60周歲低保家庭中失能或者半失能的空巢獨居老人應該是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重點服務對象,由財政部門為其定期發放定額時間幣。其次,年滿80周歲的空巢獨居老人可以是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優先服務對象,由財政部門為其定期發放定額時間幣。最后,其他年滿60周歲、自己存有時間幣的老年人有需要時可以通過時間幣交換獲得服務。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需要配合時間銀行運營方定期對服務對象進行重新統計校對,避免遺漏相關人員。
3.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服務內容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服務內容是什么?”這個問題的邊界很難界定?!渡鐣B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明確規定,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鼓勵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定制服務。因此,本文結合以上兩個文件以及時間銀行實踐情況梳理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服務內容。(詳見表1)
4.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運作形式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是如何運作的?”這個問題的標準化有利于全國統一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建立。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過程是一個閉環的流程,包括注冊、發布或承接服務需求、實施或接受服務、服務完成并雙方互評以及時間幣產生和使用等步驟。首先,服務主體或服務對象注冊需成為時間銀行會員才能進行服務交換。申請人通過線上APP、官方網站或者線下提交會員注冊申請表,時間銀行系統對申請人所填信息進行審核通過后即成為時間銀行會員。其次,服務交換過程安全高效。服務對象可以通過線上自主發布服務需求,不方便的服務對象可以線下通過時間銀行工作人員協助發布服務需求。時間銀行系統會根據服務需求的難易程度以及服務主體的會員等級對承接服務的服務主體進行篩選,匹配成功后方可實施服務。如果服務需求無人承接,可由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購買社會力量來承接,或者黨員志愿者進行兜底服務,確保服務對象的服務需求得到滿足。服務完成后服務雙方可以通過時間銀行系統進行互評,評價會對會員等級產生影響。最后,時間幣產生和使用流程便捷透明。時間幣是時間銀行的流通媒介,代表志愿者存儲的服務時間數。一方面,服務對象可以通過政府補貼、愛心捐贈和承接服務三種途徑來獲取時間幣。另一方面,服務主體可以使用賺取的時間幣在時間銀行系統兌換生活用品等物品,或者存在時間銀行,當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憑借時間幣來發布服務需求,讓別人為自己服務。
三、中國的實踐探索與發展路徑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在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嘗試。目前,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概念基本明確、多元參與的服務主體格局基本形成,各地實踐的服務對象和服務過程相近似,服務內容多樣化、非專業化。
(一)中國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實踐探索
1.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概念明確
埃德加·卡恩對于時間銀行的設定屬于理想型的時間銀行,我國各地在時間銀行的實踐過程中對其進行了不同版本的升級與改造。但是,目前各地基本達成共識,即時間銀行是發展互助養老的重要方式,將時間銀行理念引入居家養老服務,通過“時間儲蓄”發展延期有償志愿服務,以互助的方式注入社會力量,來緩解養老服務人員短缺的問題,助力養老服務體系構建。[10]綜合各省市已經出臺的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相關文件,基本可以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概念理解為:志愿者將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年滿60周歲時可以兌換等時服務。
2.多元參與的服務主體格局形成
第一,黨委領導是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格局的核心。實踐過程中,各地始終堅持發揮黨委領導的作用。例如,廣州南沙時間銀行專門開設了黨員時間銀行模塊,對社區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起托底服務,開展黨建服務,在服務中起到先鋒帶頭作用。南沙時間銀行運營中心成立黨支部,在黨的政策引領下開展相關工作。廣州公益時間銀行也專門設置了黨員服務項目,目前已經注冊的黨員志愿者數量為15726人,服務時數為9.33萬。
第二,政府主導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活動開展??v觀目前國內的實踐情況,比較成功的時間銀行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推動時間銀行項目運作。例如,廣州南沙時間銀行就是政府購買服務推進時間銀行項目發展的典型。首先,南沙區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社會組織“廣州市南沙區社區服務寶運營中心”負責南沙時間銀行項目運營中心以及各街鎮時間銀行社區服務站點的日常運營。其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社會組織“廣州市南沙國際技術合作服務中心”開發南沙時間銀行項目信息系統,同時,為南沙時間銀行項目運作提供技術支持,包括官方網站、手機APP與微信公眾號等開發與維護。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權威的公信力賦予時間銀行合法性身份,形成更大格局的頂層設計,保障時間銀行跨地域開展,提升參與積極性。[11]目前,民政部門已經將時間銀行納入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的試點范圍。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正在不斷出臺,例如《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上海市民政局《關于開展養老服務“時間銀行”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地方性政策規范已經出臺,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政策依據與科學指南。
第三,社會力量參與推動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一方面,目前國內的時間銀行多由社會組織運營,南京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中明確表示“可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養老服務組織開設時間銀行服務點,區財政應當根據服務績效給予服務點補貼”。社會組織也是時間銀行的服務主體,提供服務資源。一般時間銀行合作的社會組織包含當地的養老服務機構、社工站和協會等,主要集中在提供助殘、助弱、助老和便民的問題。另一方面,愛心企業也是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因為通過時間銀行平臺,企業可以提高在本地的知名度,因此參與度較高。例如,南沙時間銀行現有合作企業包含南沙區城投、南方電網、本地大型超市等,主要集中在超市、商鋪、便利店、五金店等提供便民性質的商企,通過平臺為居民提供對應功能。
第四,志愿者是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主要力量。對于個人志愿者的要求,各地在實踐過程中不盡相同。一方面,不同地方對時間銀行服務主體的年齡要求不同,例如,上海、青島和南京將個人志愿者的年齡限制為年滿18周歲。廣州公益時間銀行和南沙時間銀行則沒有明確的年齡限制,只是部分服務需求有年齡要求。另一方面,各地對志愿者的身體狀況要求基本一致,即有公益服務精神、有從事養老服務的時間、身體健康、無個人信用不良記錄和嚴重違法記錄。
3.服務對象和服務過程相近似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服務對象為六十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但由于經濟水平不同,因此,各地對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實施不同的政策。其中,部分身體健康的老人需要通過自己承接服務來賺取時間幣,才能憑借時間幣來換取服務,還有一部分困難老年人可以享受政府買單免費贈與的服務時間。例如,廣州公益時間銀行2020年7月上線的“耆望成真”模塊,服務對象范圍界定為城鎮“三無”老年人和農村五保供養老年人,低保、低收或優撫老年人,僅與持證重度殘疾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曾獲市級以上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中失能的老年人等九類困難老年人。對于這些困難老年人群體,提供免費的專業類服務和支援類服務,其中部分服務限制申請次數和服務時長。
目前國內比較典型的幾個時間銀行基本都是線上線下雙向聯動運行機制,線上以官方網站、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序或公眾號為主,線下以多級實體服務網點為主。遵循“服務對象點單—系統審核與對象匹配—服務主體接單—雙方互評”的服務流程,線下服務線上更新,服務全過程真實透明。例如,南京時間銀行目前已經建成市級統一的時間銀行平臺,并在手機APP“我的南京”開辟了“養老時間銀行”專欄,方便服務對象發布服務需求和服務主體承接服務。
4.服務內容多樣化、非專業化
目前,根據各地出臺的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相關文件顯示,時間銀行服務項目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文件明確的“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五助服務項目為主。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上海虹口區時間銀行的服務內容為“助學、助聊、助潔、助行、助餐、助醫、助樂及其他”,服務方式包括上門提供服務(情感慰藉、出行陪伴、協助服務等)和在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服務(文體活動、法律援助、健康科普、培訓講座)。通過對南沙時間銀行、南京時間銀行、上海虹口區時間銀行、廣州公益時間銀行等多個時間銀行APP、微信小程序以及微信公眾號進行活動查詢,目前,實踐過程中很多時間銀行的服務以助潔、助行和助樂為主,例如“幫忙打掃衛生、陪同買菜、跑腿取快遞以及陪同聊天”等服務需求。同時,還有少數的定制化服務,例如,南沙時間銀行官網發布的一則服務需求“探訪對象身體情況不佳,但想感受節日氣氛,春節來臨之際,希望有人更換對聯,貼新對聯?!贝祟惙招枨缶蛯儆诙ㄖ苹?。
(二)中國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發展路徑
1.多元參與保障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常態化
時間銀行服務模式在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國家都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這些國家的時間銀行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政府在這其中起主導作用。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在我國還屬于新興事物,政府應積極宣傳與引導,提高公眾的認知程度,廣泛聯合其他社會團體如公益組織等,吸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12]時間銀行最初的發展主要是依靠社會組織的推動,例如美國的時間銀行有一半存在于諸如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宗教或社區振興組織之類的機構內。英國是時間銀行基金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最初是由新經濟基金會來推動。因此,推動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發展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這種在黨委領導和政府負責之下,借由企業、專業社會組織、社區、社區社會組織運營,開展互助參與、互助保障、互助服務、互助合作的多元互助虛擬時間貨幣系統正是中國特色時間銀行的發展邏輯。[13]
2.制度政策促進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規范化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指導,為其提供制度保障,既保障志愿者和老年人的權益,又提升養老志愿服務的效能。當前,需加快推進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立法的進程,爭取早日出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法》。只有國家的頂層設計架構好,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為更多的志愿者參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激發更多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地方政府出臺法律法規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新性地提出適宜當地執行的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制度。同時,在法律法規的指導下,盡快制定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相關標準,提供更加明確具體的依據。例如,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運營標準、服務標準、建設標準、記錄標準,以及時間貨幣存儲、兌換、轉增標準和服務評價標準等。
3.科技賦能推進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智能化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還應該積極運用新興技術,建立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統。一些學者構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時間銀行志愿服務系統,所有的服務都能在區塊鏈上執行和記錄。這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時間銀行系統有利于“時間信用”的交易,發揮數字貨幣的作用。[14]現階段應該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全國及各省市時間養老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數據的數據共享與信息互通。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信息管理平臺應該融合志愿者和服務對象登記與注冊、需求發布與承接、服務過程、時間存取及捐贈、服務評價等內容,清晰記錄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和服務內容以及時間的轉讓或繼承,方便志愿者的時間存取,開具證明等。
四、小 結
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是有效應對老齡化問題的重要路徑之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一些非專業的簡單勞動置換,有效減少社會總成本。有利于社區低齡老人人力資本的開發。[15]通過完善對服務者的激勵和回饋機制,有利于緩解養老服務人員短缺的問題,發展互助養老服務。同時,促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服務精神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實踐,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16]但是,這一創新機制的探索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服務的非專業化、風險防范問題,存在志愿失靈的可能等等。未來,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發展仍然需要堅持以志愿和互助為核心,重點推動社區內的志愿服務和互助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景琦.動員式參與:老舊小區互助式養老模式的運作機制[J].蘭州學刊,2020,(3):181-191.
[2]張靜,張麗霞.將志愿者服務機制引入養老服務問題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9,(1):47-50.
[3]李麗君.社會治理視角下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探析[J].蘭州學刊,2015,(7):187-192.
[4][美]彼得·M.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李國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56-157.
[5]楊帆,曹艷春.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我國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模式影響因素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381-387.
[6]曹艷春,王建云,汪婷,吳蓓.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中國農村老年人長期照護選擇安排實證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13,(2):17-22,27.
[7]彭華民.福利三角:一個社會政策分析的范式[J].社會學研究,2006,(4):157-168,245.
[8]李靜.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社會企業介入養老服務:理論、優勢與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9-15.
[9]汪大海,張建偉.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問題——“鶴童模式”的經驗與瓶頸[J].華東經濟管理,2013,(2):118-122.
[10]黃海娜.時間銀行式互助養老服務模式化發展路徑探索[J].新金融,2019,(7):58-63.
[11]李海艦,李文杰,李然.中國未來養老模式研究——基于時間銀行的拓展路徑[J].管理世界,2020,(3):76-90.
[12]李明,曹海軍.老齡化背景下國外時間銀行的發展及其對我國互助養老的啟示[J].國外社會科學,2019,(1):12-19.
[13]劉妮娜.論中國時間銀行的特色及發展邏輯[J].城市問題,2020,(7):47-55,75.
[14]Yu-Tse Lee,Jhan-Jia Lin,Jane Yung-Jen Hsu,Ja-Ling Wu.A Time Bank System Design on the Basis of Hyperledger Fabric Blockchain[J].Future Internet,2020,(5).
[15]張晨寒,李玲玉.時間銀行: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新探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80-85.
[16]陳際華.“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發展難點及應對策略——基于積極老齡化的理論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20,(1):68-74.
(責任編輯 吳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