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璞
很多人對頭顱CT或MRI(磁共振)檢查結論中腦萎縮的結果不淡定:“我平時好好的,沒有什么不舒服,怎么就腦萎縮了呢?”那么,什么是腦萎縮?哪些疾病可以引起腦萎縮呢?
什么是腦萎縮?
人們平時所說的腦萎縮主要是指在頭顱CT或MRI檢查時發現的腦組織體積變小,腦子里的空隙(腦室和蛛網膜下隙等)變大,因此,腦萎縮屬于影像學表現,并不是疾病名稱。
腦萎縮一定會出現癥狀嗎?
不一定。腦萎縮分為生理性萎縮和病理性萎縮兩種,前者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組織會出現體積縮小及腦重量下降,即老年性腦萎縮,大部分老年人存在這種情況。這部分人中絕大部分沒有臨床癥狀,對這種“萎縮”,目前尚沒有藥物能有效減緩它的發展,也無須干預。
哪些疾病會導致腦萎縮?
除了上述老年性腦萎縮外,還有很多疾病可以導致腦萎縮。病理性腦萎縮,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性癡呆”,頭顱CT或MRI檢查可以發現其腦萎縮主要以大腦半球(額葉和顳葉)為主,這些部位是主管記憶、計算、情感等功能的腦區,所以患者常常表現為容易忘事(越是最近發生的事越容易忘記)、思維混亂、精神行為異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
腦血管病 腦梗死、腦出血是因為腦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的腦部血流供應異常所導致的腦部疾病,當局部的梗死、出血造成神經元損傷后,這個部位的腦組織就會減少。腦組織減少了,腦間隙就會變大,從而出現局部腦萎縮的表現。
腦外傷、缺氧、中毒 腦外傷、缺氧、某些物質的毒性作用(如一氧化碳中毒)均可以引起局部或全部腦組織損傷,繼而引起神經元的死亡,造成局部腦萎縮或全腦萎縮。
某些腦變性疾病 腦變性疾病是指腦部神經細胞因為某種原因導致神經元異常死亡或丟失等引起的一大類疾病,常見的就是帕金森病,典型癥狀為手足不自主的抖動,全身肌肉、關節僵硬。
某些先天性或基因缺陷疾病 某些先天性疾病也可以造成全腦或局部腦組織萎縮,如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遺傳性小腦共濟失調、遺傳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等疾病。另外,由于某些基因缺陷也可導致廣泛性或局限性腦部萎縮,并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