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夫
喻育之,湖北黃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他一生開朗樂觀,到了晚年,仍不失幽默風格。他將自己的一張大照片放在床頭,常自我欣賞,并戲稱照片上的自己為“弟弟”。有時一面看著自己的錄像,一面指著熒屏上的自己說:“這是誰呀?有說有笑的,臉色又好,這明明不是我嗎?”一副天真的“老頑童”模樣,讓人感到時光仿佛倒流了。
據考,“幽默”一詞最早出現于屈原《九章·懷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靜幽默”,然而這里的釋義是安靜。現在所指的“幽默”則是英文的音譯,《辭海》的解釋是這樣的:“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訛謬和不通情理之處。”也就是說幽默是善意的搞笑,是平淡生活的藝術化,是悲傷之時的破涕為笑,是身處窘境時的會心一笑。
為什么說幽默是長壽的維生素呢?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幽默嘗試以社會許可的方式表達被壓抑的思想。幽默是尊嚴的肯定,是豁達胸襟的顯露,是樂觀大度的藝術化表現,是到嘴的肥鴨竟然飛了還能一笑了之。現代醫學也表明,幽默的談吐、樂觀的精神有利于人體的健康。確實,幽默能詩意生活,排除抑郁,陽光地面對生活,而且有助于消除敵意,緩解摩擦,舒緩心情。研究顯示,擁有幽默感的成年人比缺少生活樂趣者更長壽;極具幽默感的癌癥患者比起缺乏幽默感的患者,死亡率降低70%。可以說幽默是精神的“按摩師”,是長壽的維生素。
這里有個認識誤區,有的人認為老年人不宜幽默,否則就顯得淺薄油滑,有失長者風范。其實老年人多一些幽默感,會令人感到可敬可親,使人際關系更融洽,晚年生活更溫馨。當年年過古稀的漫畫家方成,一次有人問他多大?方成回答“38歲!”,對方一愣,他又說:“公歲!”話語剛說完,雙方哈哈大笑。這樣的幽默,比“少說十歲”還年輕,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