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松
(禹州市西城醫院骨外科,河南 禹州 461670)
脛腓骨骨折為臨床最常見骨折類型,主要由交通事故、高處墜落、鈍器擊打等高能量事件造成,其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3.7%左右,且呈逐漸升高趨勢[1]。由于脛腓骨骨折的骨折線多呈橫斷或粉碎性,若治療不當會影響骨折愈合及踝關節功能,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脛腓骨骨折的常規方法,雖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但存在創傷性大、術后恢復緩慢等不足[2]。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脛腓骨骨折的手術方式逐漸趨于微創化,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是在常規鋼板內固定術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型手術方式,可減小手術切口,降低軟組織損傷,有助于促進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康復[3]。本研究探討脛腓骨骨折患者經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98例脛腓骨骨折患者,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女20例,男29例;年齡18~60歲,平均(38.75±10.37)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處墜落15例,其他4例;患側為左側30例,右側19例;體質量指數18.8~27.5 kg/m2,平均(23.26±2.10)kg/m2。研究組女24例,男25例;年齡20~60歲,平均(40.12±9.93)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3例,高處墜落10例,其他6例;患側為左側25例,右側24例;體質量指數19.3~27.8 kg/m2,平均(24.01±1.89)kg/m2。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骨折原因、患側、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納入標準 ①經X線檢查確診為脛腓骨骨折。②單側骨折。③首次脛腓骨骨折。④無其他部位骨折。⑤無溝通交流障礙。⑥患者知曉本研究,已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血液系統疾病。②骨質疏松癥。③病理性骨折。④惡性腫瘤。⑤嚴重感染性疾病、臟器功能損傷。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⑦感覺缺失,不能配合完成量表評估。⑧下肢血管性病變。
兩組均行手術治療,術前常規禁飲食,由同一組醫生進行手術。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平躺,根據術前X線片確定切口位置,做好體表標記,腰麻起效后沿標記做3~5 cm切口,充分顯露骨折端,直視下行手法復位,打入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取預先選擇好的鋼板進行內固定,C臂機透視下確認復位良好后清理術區,確認無異常后逐層縫合切口,常規包扎。
1.3.2 研究組 采取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患者體位、麻醉方式同對照組,于內踝上對脛骨遠端骨折做長1.5~2.0 cm切口,切至筋膜下,采用骨膜分離器將骨膜、深筋膜分離,建立皮下通道,隨后將預先選擇好的鋼板(AO分型為C型行管型鋼管內固定,B型行骨圓針髓內固定)經通道插入內側骨膜外,適當調整鋼板傾斜程度,保持鋼板與脛骨嵴平行,固定鋼板后行C臂機檢查,確認固定良好后清理術區,確認無異常后逐層縫合切口,常規包扎。兩組術后均行常規抗感染干預、康復訓練護理。
① 兩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恢復情況(骨折愈合及骨痂出現時間)、術后(第3天、第7 天)患肢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最小血流速度(FM)、平均血流速度(TAM)]、踝關節恢復優良率。②指標評價:患肢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便攜式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檢測(購自德國ELCAT GmbH公司,型號Handydop-Pro);踝關節恢復優良率采用Mazur踝關節功能評定量表評分,此量表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踝關節功能越好,兩組術后均隨訪6個月,根據末次隨訪時量表評分分為優(>92分)、良(87~92分)、可(65~86分)、差(<65分)4個等級,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4]。
研究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骨痂出現時間均短于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術后第3天、第7天,研究組患肢足背動脈FM、TAM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肢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隨訪6個月,研究組失訪1例,對照組失訪3例。研究組踝關節恢復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踝關節恢復優良率比較(n,%)
脛腓骨是承載人體重量的重要骨骼,易受外部暴力作用發生骨折,由于脛腓骨位置表淺,脛前軟組織菲薄,發生骨折后常導致下肢軟組織缺血壞死,骨折愈合困難,治療難度大[5]。手術作為脛腓骨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法,目前多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其手術方法成熟、復位效果良好,但術中對軟組織損傷較多,整體臨床效果仍有待提升[6]。
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的應用,解決了常規切開復位手術的諸多缺陷,如手術切口小,剝離軟組織較少,可有效降低軟組織損傷,同時能縮短手術時間。以生物學固定作為手術原則,可有效提高內固定手術的穩定性;同時能保證骨折局部軟組織血液循環正常,有助于促進術后恢復[7]。本研究發現,采用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腓骨骨折患者,能明顯縮小切口長度,縮短手術時間、骨痂出現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提示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具有較高安全性和可行性。
此外,脛腓骨骨折多伴有嚴重軟組織和血管損傷,導致骨折端周圍供血障礙,加之手術操作可進一步增加軟組織和血管損傷,術后患肢血流動力學受阻,不利于切口及骨折愈合[8]。本研究發現,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能明顯提高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第3天、第7天患肢足背動脈FM、TAM指標,提示該手術方式在改善術后患肢血流動力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助于改善骨折端及周圍軟組織血供,從而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其機制與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能有效減少軟組織、血管損傷密切相關。通過隨訪發現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能進一步提高脛腓骨骨折患者踝關節恢復優良率,提示其在改善患者遠期預后方面的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對脛腓骨骨折患者行小切口插入閉合復位經皮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能明顯減少軟組織損傷、縮短手術時間,且能改善患肢術后血液循環,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顯著提高踝關節恢復優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