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玲玲
(新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南 新安 471800)
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臨床婦產科常見疾病,其發病率高達25%左右,可干擾受精卵著床,降低子宮內膜容受性,誘發子宮異常出血,是導致不孕患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給予重視[1]。目前,臨床治療EP不孕患者的基本原則是徹底清除息肉,降低復發風險,滿足患者生育需求。近年來,宮腔鏡手術因刮診、活檢定位準確、手術操作創傷小等特點成為其首選治療手段[2]。但關于宮腔鏡下定點鉗夾術與電切術在EP不孕患者中的優勢與劣勢仍有待驗證?;诖耍狙芯刻接憣m腔鏡下定點鉗夾術與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效果?,F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EP不孕患者9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鉗夾組46例,年齡22~40歲,平均(30.25±3.14)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7~27 kg/m2,平均(21.13±1.79)kg/m2;病程1~6年,平均(3.78±1.02)年;息肉直徑0.4~3.0 cm,平均(1.82±0.43)cm;息肉類型:單發27例,多發19例。電切組46例,年齡21~41歲,平均(30.77±4.20)歲;BMI 16~27 kg/m2,平均(20.79±1.91)kg/m2;病程1~7年,平均(3.92±1.16)年;息肉直徑0.5~3.0 cm,平均(1.88±0.47)cm;息肉類型:單發30例,多發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超聲檢查子宮內膜表面可見突起、光滑良性結節,呈現異常回聲。②伴有不規則出血、宮頸口息肉、子宮宮體稍有增大、形態規則、月經量增多等癥狀。③均具備手術指征與適應證。④臨床資料完整。⑤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簽訂知情承諾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肌瘤、卵巢占位性病變、子宮內膜炎者。②伴有輸卵管積水、急性盆腔炎者。③因其他原因而致不孕者。④既往存在盆腔粘連或腹腔手術史者。⑤存在宮頸惡性病變、子宮腫瘤、子宮畸形、子宮縱隔者。⑥凝血功能障礙者。⑦存在手術禁忌或無法耐受手術者。⑧參與本研究前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⑨合并乳腺癌者。
兩組均于月經后3~7 d行手術治療,膨宮液選擇0.9%氯化鈉溶液,控制壓力在90~100 mmHg內?;颊呔“螂捉厥唬扇§o脈復合麻醉,常規消毒陰道、外陰、宮頸,鉗夾宮頸前唇,在陰道超聲指導下明確宮頸深度,擴張宮頸管至8號,將宮腔鏡置入,膨宮,控制流量150 ml/min。在宮腔鏡條件下全面探查宮內情況,明確子宮內膜息肉位置、體積、直徑、數量等情況。
1.3.1 電切組 行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采用環狀電極(電凝:40~60 W,功率:80~100 W)切除息肉基底部,搔刮宮腔,將彌漫型小息肉全部刮除,送檢,止血處理(球囊壓迫),導尿管頭端置入子宮底端,于球囊內注入生理鹽水(20~25 ml),導尿管另一端連接引流袋,注意觀察術后引流情況,待無血液流出后將球囊取出。術后第1次月經結束后4~7 d開始給予地屈孕酮,10 mg/次,口服,2次/d,持續用藥3個月。
1.3.2 鉗夾組 行宮腔鏡定點鉗夾術治療,選擇小號卵圓鉗鉗夾扭除息肉,送檢,采用滾珠電極對息肉基底部行電凝止血,采用吸管負壓(8號,壓力控制在300~400 mmHg)對宮腔內膜進行吸宮處理(2次),采用陰道超聲進行復查,明確徹底刮除息肉后將宮腔鏡取出。術后第1次月經結束后4~7 d開始給予地屈孕酮,10 mg/次,口服,2次/d,持續用藥3個月。
①兩組手術情況、住院時間。②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6個月子宮內膜厚度、月經量[月經失血圖(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AC)]評分,其中子宮內膜厚度采用美國GE公司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測量;PBAC評分≥100分判定為月經過多。③兩組術后6個月性生活質量,主要包括性生活滿意度、性喚起時間、獲得高潮時間、每周性生活頻率4項內容,其中性生活滿意度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滿意度越高。④兩組術后1年復發率、妊娠結局。

兩組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住院時間比較
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子宮內膜厚度、PBAC評分優于術前,電切組優于鉗夾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PBAC評分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性生活滿意度、性喚起時間、獲得高潮時間、每周性生活頻率較術前顯著改善,電切組優于鉗夾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性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術后1年,電切組復發率低于鉗夾組,宮內妊娠率高于鉗夾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率、宮內妊娠率比較(n,%)
據統計,EP雖為良性病變,但其癌變風險高達0.5%~4.8%,需及時治療。同時,EP作為不孕主要誘因之一,臨床普遍認為是由于EP堵塞輸卵管開口,導致精子移行,無法實現精卵結合;或因EP多發、直徑過大等因素造成宮腔形態改變,影響子宮局部內膜供血,從而干擾精子運輸、胚胎著床,受精卵發育,進而導致不孕[3]。因此,手術切除息肉是臨床針對EP的首選治療方法。
臨床實踐證實,宮腔鏡手術在宮腔鏡條件下能明顯提高手術視野清晰度,可充分清晰顯示宮腔情況,有利于強化手術操作精準度,從而達到徹底根除息肉的目的[4]。但目前關于具體選擇何種宮腔鏡術式仍存在一定爭議。黎少琴[5]研究顯示,宮腔鏡下定點鉗夾術效果更好。鄧翠平等[6]研究表明,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EP不孕患者效果更好。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失血量、手術用時、住院時間無明顯差異,電切組在改善術后子宮內膜厚度與月經情況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宮腔鏡下定點鉗夾術雖可通過機械性鉗夾清除息肉達到治療目的,但術中采用鉗夾處理,難以徹底切除子宮底部、角部彌漫型小息肉,導致療效受限。宮腔鏡下電切術通過電切切除息肉能避免息肉根蒂殘留,還可有效切除子宮底部、角部隱匿性微小息肉,避免息肉殘留,且不傷及子宮內膜,有利于提高手術效果,并保障手術安全性[7]。同時,術后加用地屈孕酮能加強子宮肌層收縮,促使子宮內膜厚度變薄,降低子宮內膜與雌激素間敏感性,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減少月經量。此外,宮腔鏡下電切術采用球囊壓迫止血,通過注入生理鹽水保障球囊均勻壓迫創面,確保出血點均勻受壓,還能保護患者生育功能,有利于改善妊娠結局[8]。而宮腔鏡下定點鉗夾術采用電極電凝止血,極易導致血管壁腫脹、管壁狹窄等不良事件,從而影響妊娠結局。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6個月電切組性生活質量優于鉗夾組,術后1年復發率低于鉗夾組,宮內妊娠率高于鉗夾組,可見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EP不孕患者在降低復發風險、改善性生活質量、提高宮內妊娠率方面亦具有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與宮腔鏡下定點鉗夾術相比,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EP不孕患者可改善子宮內膜厚度與月經情況,還可降低復發率,提高性生活質量和宮內妊娠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