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生/江蘇省東臺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東臺市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20年財政累計投入36.5 億元,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考核,位于鹽城第一等次,全省第一方陣,高質量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全市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有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四治理”成效顯著。一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明顯。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化利用,組織各鎮區、各部門聯合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排查整治,堅決堵住城市垃圾、工業污染流向農村的渠道,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完成率、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完成率均達100%,生活垃圾分類試點鄉鎮成效顯著。二是廁所糞污治理穩步推進。結合農民住房條件改善等工作,加快推進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建設和改造,有序推進公共場所無害化公共廁所向社會開放,推動行政村村部配建公共廁所,同步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廁所數量和品質,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6%以上,新建農村公共廁所199 座、鄉村旅游廁所8 座。三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提升。堅持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農村生活污水管網建有率70%以上,超額完成任務。持續開展農村河道疏浚工程,綜合施策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疏浚農村河道1457.1 萬方,建成生態樣板河道51 條。四是農業廢棄物治理質效顯著。大力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場治理改造,加快小、散、亂養殖糞污處理體系建設,規模畜禽養殖治理率達100%。推廣應用秸稈還田、農機深耕、深翻技術,建立秸稈收儲體系,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2%,農膜回收率達93.3%,農藥化肥8年連續零增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均超額完成任務。
“四提升”縱深推進。堅持規劃引領,突出示范帶動,集中打造一批農村人居環境新亮點。一是提升村容村貌。深入開展全市322 個村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活動,新創建美麗宜居村莊132 個、美麗庭院750 個、省級衛生村27 個、省特色田園鄉村3 個、森林村莊31 個,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67%,梁垛鎮臨塔村、弶港鎮巴斗村、富安鎮富北村、安豐鎮紅安村、溱東鎮周黃村等一批凸顯鄉村風情的居住點初顯風貌。二是提升村莊規劃設計水平。全面完成新一輪村莊規劃編制,傳承歷史文脈,推進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社區建設、生態文明多規合一,勾勒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藍圖。三是提升傳統村落保護水平。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三倉蘭址村、聯南村、官苴村依托特色文化底蘊,以村莊生態河道綠化成林,結合黨建打造主題公園,成功入選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四是提升建設和管護機制。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長效管護機制。探索推行環境治理有效積分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2020年全市強化資金保障,積極整合資源,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6.5 億元,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序開展。
“示范區”亮點紛呈。精心調研篩選8 鎮11 村,立足資源稟賦,注重功能提升,建設特色鄉村,打造農村人居環境示范區,深挖“水鄉、田園、濕地” 自然稟賦優勢,同步提升農村形態、業態、質態。甘港村,融入“老家鄉愁”元素,打造農業旅游產業;臨塔村,深挖“孝賢”文化,講好孝感故事,做足水美文章;紅安村,借助全國健康城市品牌,豐富康養業態;蘭址村、官苴村、聯南村,緊扣瓜果蔬菜產業特色,做足田園文章,做強現代農業;巴斗村,以“最美漁村”為主題,打造標簽景點,完善燈光夜景,塑造海濱風貌;八里居,圍繞“甜蜜第一村”,注重產、城、人、文、景融合,增加“甜”的關鍵元素,實現錯位發展;周黃村,突出“水、菱、藕”等資源要素,做足水文章,助推鄉村旅游發展;紅莊村,以“火起來”為主題定位,融入鄉村藝術、農耕文化等要素,建成網紅打卡地;方東村,緊扣“沿海苗木體驗第一村”定位,與周邊康養相結合,增加旅游景點業態,豐富旅游體驗。
強化組織領導,注重系統謀劃。以鄉村治理國家試點為契機,切實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化程度,著力構建“治管并重、共治共享” 工作機制。省級示范村10 個,鹽城市級示范村15 個均通過考評驗收。堅持高位推進。全面完成新一輪村莊規劃編制,傳承歷史文脈,融入現代元素,推動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社區建設、生態文明多規合一。將農村人居環境示范區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的升級版,圍繞“宜居、宜業、宜游”的理念,做到主要領導親自謀劃、分管領導靠前指揮、鎮村干部一線落實。堅持建管并重。健全市鎮村聯合推進機制,明確7 個部門掛鉤8 鎮11 村,做到包服務指導、包矛盾協調、包落地見效。分管領導駐村推進,做到任務項目化、時間節點化、要求責任化。完善高效率的管護網格,健全“政府+村集體+農民+社會力量”的運行模式,定人、定崗、定點、定時,明確鎮村組三級管護人員,形成全周期、廣覆蓋的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嚴格督查。市人居辦牽頭,抽調相關部門成立工作專班,通過明查暗訪、問題交辦,倒逼鎮村對標找差。全年共梳排“臟亂差”問題8809 個,累計下發交辦單306 張、整治銷號1900 多個,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將環境整治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采取“紅、黃、綠”分級考評,開展“推磨式”循環評比,表彰先進、通報落后。
主攻重點難點,實施“三大”行動。通過村莊清潔行動、鹽通高鐵沿線環境整治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行動”等3 個專項行動,進一步鞏固提升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實施村莊清潔行動。2020年1 ~3月,利用元旦、春節時機,結合疫情防控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對全市322 個行政村開展拉網式、全覆蓋環境整治,以“四清一治一改”為重點,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逐步消除河面漂浮物,河、溝、塘無黑臭水體,村莊前后無雜草和陳年垃圾等,累計清除8000 多個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實施鹽通高鐵沿線環境整治行動。為期四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累計遷移散墳683 座;河道清淤疏浚36萬方;清理水面雜物442 處;河道護坡32 萬方;拆破156 處、拆舊146 處、拆違52 處、拆遷148 處;整治建筑雜物154 處;整治橋梁涵洞雜物62 處;清理家前屋后雜草堆1496 處;完成綠化植綠面積6242畝,高鐵沿線4 鎮2 區累計投入資金近2 億元,鹽通高鐵沿線兩側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行動”。從2020年6月30日起,以全市骨干路道為重點,在全市范圍內以“一治、二改、三整、四清”為行動目標,開展為期100 天的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治理溝邊、渠邊、河邊等公共空間494 處,拆除破舊房屋、殘垣斷壁170 處,更換破舊垃圾池408 處,清理生產生活垃圾1099 處,清理“五亂”753 處,結合疫情防控發放健康宣傳資料23650 份、培訓10457 戶,清理河道水體漂浮物830 處。
突出典型引領,放大示范效應。結合鄉土風貌、人文景觀、產業特色,在全市篩選出8 個鎮11 個村進行差異化打造,第一批5 鎮8 村已經全面建成,第二批3 鎮3 村已具雛形。注重規劃引領。邀請10 多家專業設計團隊對11 個村進行差異化策劃規劃,同步推進“策劃、規劃、設計、施工”,做到一村一規劃、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市委主要領導親自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把脈開方”,專題過堂每一個示范區的規劃設計方案。注重項目推進。編排農村人居環境示范區4 大類、173 個子項目。經過三個月努力,第一批示范區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第二批示范區建設正在有序推進。第一批示范區聚焦重點,統籌推進,充分體現人居環境整治的全部要素,全力提升示范區顏值;第二批示范區要緊咬目標不放松,突出重點強推進,爭取12月底前全部建成。注重后期運營。圍繞“美麗宜居、產業融合、全域旅游”要求,壓茬推進,梯度培育,與多家文旅公司接洽商討,按照旅游發展思路,通盤考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布局調整、旅游資源開發等要素,深挖東臺農村生態特色、田園風光、文化資源與優勢,打造綠色食品、農事體驗、養生養老、休閑民宿與新興業態,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讓東臺農村成為詩和遠方。
東臺市將繼續鞏固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基礎,精準發力、補齊短板,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一是持續加大工作力度。繼續堅持高位推動,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廣泛發動群眾主動參與,聚合市鎮村各級力量,進行“回頭看”,確保鞏固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水平。二是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始終堅持狠抓長效管護,按照網格化要求,健全“五有”制度,充實鎮村組三級管護人員,形成無死角、廣覆蓋的長效管護機制,推進村莊由“一時清潔”向“長效久潔”轉變。同時,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實現民建、民管、民享。三是放大示范區效應。2022年將繼續深化創建活動,通過典型示范,激發內生動力,影響和帶動村民,打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最后“一公里”。堅持分類實施、規劃先行、統籌推進、立足農村、留住鄉愁,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示范區建設。實現村莊干凈整潔、推窗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花,讓農民過上市民羨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