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應紅 張慧敏 姜 麗/江蘇省如皋市農林科技與信息中心
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成效顯著,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難題已逐步得到解決。自2006年至今,江蘇省如皋市組織農業實用技術培訓5022 場次,培訓農民93.15 萬人次,組織職業農民培訓486 期,培訓職業農民89693 人次。其中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77439 人次,占比86.34%;專業技能型10589 人次,占比11.8%;專業服務型1665 人次,占1.86%。
建立培育機制。如皋市圍繞創業就業富民增收總體目標,先后實施江蘇省“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科技入戶工程、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和農業部“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等等,將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納入政府現代農業發展指導規劃中,持續制定現代農業激勵政策,著力構建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長效機制。在實施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原則,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逐步建立常態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努力打造一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資源整合、協調推進。將農業、財政、教育、扶貧、農機、文化、衛生、法制等相關部門教育資源按照培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整合形成合力。培訓內容與農村醫療衛生、農村環境整治、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法制教育、交通法規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緊密結合,充分體現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先進性和前瞻性。激勵引導、強化保障。自2006年開展農民培訓工作以來,如皋市連續將農民培訓列入全市農業農村工作重點考核內容,設立專項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連續多年在“現代農業發展的激勵辦法”中安排100 萬元作為職業農民培訓配套經費,用作培育職業農民專項資金。
創新培育模式。精細培訓、精準培育。采取集中培訓、分段培訓、參觀實踐、跟蹤指導等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實現就地就近培養,不離鄉不離土,農民需要什么學什么的培育模式。注重針對性、突出實用性、強調操作性。按照不同產業和不同的服務類別,分類確定培育對象、設置培訓課程、制定培訓標準和考核要求,開展精細化培訓,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臺扶持政策,實現精準化培育。持續培訓、跟蹤服務。結合江蘇省科技入戶工程、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和本市駐點興園、走幫服等活動,在全市范圍內組建150 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農民培訓跟蹤輔導員隊伍,范圍涵蓋花木、畜禽、果蔬、稻麥、蠶桑、漁業等產業。每個跟蹤輔導員圍繞農業現代化要求,走村訪戶,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幫助農民找市場,與農業企業、超市對接,形成“公司+農技推廣部門+農戶”的運作模式。帶領農民參加農產品交易會,使大宗農副產品既能產得出,又能賣得出。
強化培訓條件。培訓機構建設。以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為培育主體,廣泛引導和吸收各種社會資源積極參與。把生產設施先進、技術實力強、經營效益好,具備一定培訓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等納入培訓實訓體系,搭建專業化、多元化、覆蓋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平臺,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培訓基地建設。通過積極引導、整合資源、配套資金等一系列規范運作,建設5 家職業農民實訓基地,涵蓋蔬菜園藝、稻麥、蠶桑、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產業,其中省級培訓基地1 家、本級培訓基地4家。這些基地各有特色,培訓配套設施齊全,在新品種、新技術及信息農業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幾年來接受參觀近3000 多人次。培訓師資建設。建立由涉農部門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推廣人員、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專家教授、農業園區有實踐經驗的鄉土人才、農業生產領域致富能手為主的,法律、交通、環保、醫療、教育、文化、婦聯等多個部門專家共同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講師團和跟蹤指導員隊伍,承擔全市農民培訓授課、編寫技術資料和教材、農業技術咨詢、在線答疑、現場指導以及送科技下鄉等任務。培訓教材建設。組織相關產業和行業專家編寫科學、系統、規范、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并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材和音像培訓資料,鼓勵農技推廣人員積極參與教材編寫和教學課件的制作,建立豐富、完善的教材體系。有多篇教材和教學課件獲江蘇省農廣校系統評比獎項。
配套扶持政策。支持培育與項目實施相結合。將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省市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農作物高產創建、綠色防控體系建設、測土配方施肥、信息農業技術等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支持全托管經營主體發展。引導更多農機手、農技人員、村組干部、青壯年農民、農民經紀人等主體創辦領辦全托管組織,積極發展糧食烘干中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實施合作社品牌培育工程,打造“菜菜網”等合作社品牌,構建合作社產品線上線下融合,聯動的整體營銷體系。鼓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推進農地股份合作社自主經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子商務。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全市培訓近1000 人。加強資金扶持,支持農業經營主體開設網店,打造特色網店,實施電商幫扶行動,引導全市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與電子商務企業對接,推進電商與實體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融合,拓展農民就業創業空間。支持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施。以全市312 個村公共服務中心為載體,建設益農信息服務社,開展農業公益、便民生活、電子商務、培訓體驗四類服務,普及農村信息化服務。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體”,總的來講,管理仍有缺位,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今后,要積極探索職業農民培育與生產相結合。根據生產、經營和管理要求,開展系統培訓并做好后續跟蹤服務指導。積極探索送教下鄉、農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突出實踐教學,把農民職業教育辦到產業鏈上。加強與高職院校和農業大學合作辦學。積極鼓勵有意愿提升學歷的農民接受中等以上的職業教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努力提高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滿足新型職業農民高層次教育需求。精心遴選培養有學習意愿的高素質職業農民。支持鼓勵有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生產技能的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農村有志青年,建設一支創業能力強、技能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現代農民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