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肝臟在人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針對結核病患者采取治療措施之前,通常情況下會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一般情況下,藥物對肝臟有著或多或少的危害,因此容易導致毒性物質的積累,而產生藥物性的肝損傷[1]。如果這一現象沒有得到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容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演變為肝功能衰竭從而導致患者出現死亡,本文主要研究使用抗結核藥物對結核病患者所產生的藥物性肝損傷誘發因素及其臨床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篩選本院2014 年6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44 例接受抗結核治療患者,其中72 例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為損傷組,72 例未藥物性肝損傷為通常組。通常組男女比例為49∶23,年齡24~62 歲,平均年齡(37.54±8.56)歲,病情周期1~3 年,平均病情周期(1.26±1.25)年;損傷組男女比例為46∶26,年齡25~68 歲,平均年齡(38.32±8.90)歲,病情周期1~6 年,平均病情周期(1.45±0.9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的結核病患者中肺結核病共有109 例。納入標準:患者除肝損傷外無其他嚴重臟器的器質性疾病,尤其肝臟異常病癥。排除標準:有嚴重精神病障礙患者;在接受治療前,肝臟功能已經異常的患者;排除孕產婦和哺乳期的婦女;對本次研究排斥不配合的患者。經醫院相關部門批準并經過患者及其家屬知曉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抗結核的治療方案:新診斷肺結核患者采用2HRZE/4HR(H:異煙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或2H3RZ3E3/4H3R3 治療;二次復發的肺結核患者應用2HRZE/6HRE 或2H3R3E3/6H3R3E3 或3H3ZE/6HRE 或6HRZELfx/12HRZE(Lfx:左氧氟沙星)聯合用藥治療;對藥物試驗結果敏感的患者根據患者的藥敏試驗結果以及患者的既往用藥史,對綜合治療方案進行制定。對于經歷過多次治療且相關治療方案無效的患者,對以往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經驗總結,篩選出新的治療方案。對耐多藥結核病患者采用6Z Am PAS Lfx Pto 以及Pto/18Z(Am:阿米卡星,PAS:對氨基水楊酸,PTO:丙硫異煙胺)治療。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以及相關并發癥對預后產生影響的患者,治療時間應當適當延長。在治療過程中針對特殊患者,如兒童、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及藥物不良反應,除上述治療外,還需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初治結核病、復治結核病及耐多藥結核病的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肝損傷指標。使用本院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肝功能各指標的生化檢驗,包括ALT、AST、TBIL、GGT、AKP 水平,用熒光檢驗法對檢驗血清進行抗結核相關指標的測量,測血清抗結核抗體,抗線粒體M2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的數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初治結核病、復治結核病、耐多藥結核病發生情況分析 損傷組72 例患者中,初治結核病患者12 例,復制結核病患者42 例,耐多藥結核病患者18 例;通常組72 例患者中,初治結核病患者41 例,復治結核病患者22 例,耐多藥結核病患者9 例。損傷組初治結核病少于通常組,復制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多于通常組。說明結核病復發與耐藥性是導致患者出現藥物性肝損傷的重要誘發因素。
2.2 兩組肝損傷指標對比 損傷組ALT、AST、TBIL、GGT、AKP 水平均高于通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通常組對比,aP<0.05
在對患者進行長期的抗結核治療過程中需要使用多種抗結核藥物進行聯合治療。長期服用藥物導致患者的肝臟負荷過度,導致患者出現藥物性肝損傷。早期、充分、定期、聯合、全程抗結核治療是本病治療的關鍵[2,3]?;诖?在患者進行抗結核治療中應對易感患者加強體溫監測,并及時檢測出患者的各種的實驗室指標,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在此基礎上可以對低肝毒性抗結核藥物進行科學管理,最大程度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肝損害[4],降低藥物治療給患者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臨床中,異煙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以及利福平等藥物是治療結核病中較為常用的藥物。但是相關研究表明[5],在藥理實驗過程中,異煙肼產生的代謝產物在多種酶的氧化催化作用下使肝細胞出現過氧化的特點,能夠導致患者的肝細胞受損死亡。研究發現利福平膽汁以及肝臟系統產生嚴重的損害,患者在應用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風險,在患者的膽汁中藥物濃度明顯高于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對肝細胞中的緊密連接蛋白造成嚴重的破壞,導致患者的膽紅素出現異常代謝,導致患者的膽汁出現淤積[6]。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煙酰胺與吡嗪酰胺的化學結構相似,煙酰胺能夠對脫氫進行抑制,從而釋放出大量的自由基,導致脂質出現過氧化的特點,導致患者的肝細胞出現損傷,對患者的肝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大量的乙胺丁醇大規模使用可導致肝臟和腎臟的代謝能力下降,在患者中的血液濃度出現升高,延長了患者的藥物半衰期,增加患者的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藥物以及其代謝產物能夠對患者肝細胞產生嚴重的損害,如果長期得不到控制,會導致患者的肝臟出現慢性持續性炎癥[7]。到目前為止,臨床中治療結核病主要是應用藥物對患者進行聯合治療,但是在患者的初始治療方面,不同治療方案以及治療時間對結核病患者的治療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通過聯合應用多種肝毒性藥物,會導致患者的肝臟出現嚴重的損傷,相關研究在臨床中針對慢性乙型肝炎肺結核患者的治療進行研究發現,二次治療肺結核中多重耐藥的發生率遠遠高于初次治療的患者[8]。
在臨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中,特別是對合并脂肪肝患者的組織病理學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抑制了患者大的脂聯素表達,肝細胞具有脂質代謝的調節作用。當肝細胞水平出現下降時患者自身的肝臟脂肪出現堆積以及患者自身的氧化應激反應被激活,從而導致患者的肝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異常,肝臟脂肪出現過度氧化,肝臟脂肪的過氧化物產物出現增加,肝臟免疫出現異常,肝星狀細胞活性被激活,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從而出現嚴重的惡性循環,對肝損傷出現負面影響[9]。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脂肪肝患者在進行抗結核治療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在接受長期結核病治療過程中,在肝臟周圍聚集了多種毒性更大的藥物,導致患者出現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進一步增加,患者結核病復發和耐多藥[10]。鑒于此,藥物性肝損傷更容易發生在有肝病、復治結核病和耐多藥結核病病史的老年患者中,需要密切監測。
綜上所述,復治肺結核以及耐多藥結核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藥物性肝損傷,在臨床中需要得到臨床醫生密切關注以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