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祺
急性腦梗死是由腦內血液循環異常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腦功能障礙,這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致殘率和死亡率都很高[1-3]。腦梗死是由于顱內供血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形成,導致血管內壁變窄,嚴重堵塞,導致局灶性顱內缺血。本研究選擇本院腦梗死患者50 例,分析了腦梗死采用阿司匹林聯合神經節苷脂方案對BI 指數、NIHSS 評分、血清學炎癥因子(TNF-α、hs-CRP、IL-6)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50 例腦梗死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 例。其中,對照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61~78 歲,平均年齡(66.51±3.85)歲。觀察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61~79 歲,平均年齡(66.27±4.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阿司匹林治療,服用0.1 g/次,1 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增加神經節苷脂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注射神經節苷脂60 mg/d,按照1 次/d 的標準連續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2 個療程,7 d 為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I 指數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NIHSS 評分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比較兩組血清學炎癥因子水平,包括TNF-α、hs-CRP、IL-6。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基本痊愈:NIHSS 評分、血清學炎癥因子改善幅度>90%;顯效:NIHSS 評分、血清學炎癥因子改善幅度在45%~90%;有效:NIHSS 評分、血清學炎癥因子改善幅度在18%~45%;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牙齦出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為(12.51±2.26)d,短于對照組的(16.56±3.28)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084,P=0.000<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BI 指數、NIHSS 評分及血清學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BI 指數、NIHSS 評分、TNF-α、hs-CRP、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I 指數、NIHSS 評分、TNF-α、hs-CRP、IL-6 水平均優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I 指數、NIHSS 評分及血清學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I 指數、NIHSS 評分及血清學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基本痊愈8 例,顯效4 例,有效7 例,無效6 例,總有效率為76.00%;觀察組基本痊愈10 例,顯效10 例,有效4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為96.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53,P=0.042<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惡心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觀察組出現惡心1 例,牙齦輕微出血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5,P=0.552>0.05)。
腦梗死的發生與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密切相關。一旦患者出現血栓或血小板粥樣硬化斑塊聚集,就會導致遠端血液循環障礙。因此,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非常重要。其常規治療主要包括吸氧、抗凝、甘露醇、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同時,國內外一些專家提出使用擴容、抗感染、抗凝血藥物防治腦梗死。然而,經過治療后,很難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4-6]。因為它通常是由血栓或脊椎滑脫引起的腦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的,而血小板粘附和血脂水平在血栓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激活、粘附、運動、血栓形成和血栓運動的患者血小板功能紊亂,導致腦內微循環系統紊亂,導致局部腦供血不足,從而導致腦梗死。當血脂成分增加時,血管內壁厚度增加,血管彈性降低,從而增加血管內壁壓力,堵塞血管,導致腦微循環障礙患者發生血管缺血性栓塞,從而導致腦梗死[7-10]。臨床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和降低患者血脂水平的藥物,可以使患者盡快恢復腦部微循環的暢通,積極修復缺氧造成的腦細胞損傷。腦內神經細胞及其系統的修復和保護可有效減少微循環障礙,縮小梗死面積,極大地緩解腦梗死癥狀。阿司匹林是一種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是治療腦梗死的關鍵藥物。它能抑制環氧合酶,減少血小板內花生四烯酸向血栓素A2的轉化,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是一種鎮痛解熱藥,口服吸收效果好,對血小板聚集有不可逆轉的抑制作用。它可通過抑制血小板前列腺素環氧合酶、抑制血栓素A2的產生、促進血液微循環而用于抗血栓治療。神經節苷脂是一種具有神經營養、保護和修復功能的藥物。神經節苷脂進入腦組織后,可以嵌入受損的細胞膜,起到保護作用。通過脂質過氧化、興奮性氨基酸和氧自由基對神經細胞毒性效應的拮抗作用,使受損神經細胞和纖維迅速再生,從而改善受損神經細胞的功能,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修復。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神經節苷脂對于腦梗死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有利于控制機體炎癥,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