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濱 蒙昌榮 陳志懷 沈奕州 曾招鋒
頸性眩暈中醫稱“項痹”,臨床表現為頭暈、惡心、視物不清等,甚至會發生猝倒現象,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群為多發群體,如果不進行有效治療干預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健康水平產生較大影響[1,2]。目前臨床上對該病主要是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或單獨針灸治療等,以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以及改善腦循環等為主要治療目的,但是根據不斷的臨床實踐和研究發現,常規治療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治療效果不顯著[3]。由此,本文開展了半夏白術天麻湯結合針灸治療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門診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程7 d~3 個月,平均病程1.2 個月。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治療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最大73 歲,最小25 歲,平均年齡(54.23±9.0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最大72 歲,最小25 歲,平均年齡(54.71±9.9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4]參照“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制定的診斷標準:①臨床以視力模糊、頭昏頭痛,耳鳴為表現;②旋頸試驗陽性;③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間盤突出或膨出、椎間隙狹窄等異常表現;④彩色經顱多普勒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異常;⑤排除腦梗死、顱內腫瘤其他原因引起的臨床表現。
1.2.2 中醫診斷標準[5]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頸性眩暈的中醫診斷標準:①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②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耳鳴、汗出、面色蒼白等;③急性或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5];②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6],表現為頭重如蒙、胸脘痞悶、食少多寐、惡心嘔吐、倦怠乏力、舌體胖大、苔白厚膩、脈弦滑;③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④在治療前未服用其他治療藥物。
1.3.2 排除標準 ①入院手續不齊,病歷資料缺失;②治療藥物禁忌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小腦梗死或出血性所致眩暈;⑤心血管疾病所致眩暈;⑥眼、耳源性所致眩暈。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單獨針灸治療。①主穴:風池穴、百會穴、內關穴、太沖穴[7]。②配穴:痰濁中阻加中脘穴、豐隆穴、陰陵泉穴;頸項痛加頸夾脊穴。③操作:針灸前需要對患者的相關穴位進行消毒,選擇長為1.0~2.0 寸的毫針進行針刺,其中風池穴針尖需要朝著鼻尖方向斜刺1 寸左右;百會穴平刺0.6 寸左右;內關穴直刺0.8 寸左右;太沖穴直刺0.8 寸左右;中脘穴直刺1.0~1.5 寸;豐隆穴直刺1.0~1.5 寸;陰陵泉穴直刺1~2 寸;頸夾脊穴直刺0.8 寸左右;均以得氣為度,留針期間不作行針,留針30 min 后出針。治療1 次/d,5 次/周,2 周為1 個療程。
1.4.2 治療組 患者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針灸治療。①針灸治療同對照組。②中藥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中藥方組成:法半夏15 g、大棗10 g、甘草5 g、白術12 g、生姜3 片、茯苓30 g、陳皮10 g、天麻20 g。其中惡心嘔吐甚者,重用茯苓、白術,并酌加代赫石、竹茹、澤瀉;若脘悶食少,可加白蔻仁、砂仁;若伴耳鳴重聽者,可加蔥白、郁金、石菖蒲。將藥方用水煎服,留液400 ml 左右,服用1 劑/d,可分早晚2 次服用。服藥5 d/周,2 周為1 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頸性眩暈相關癥狀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1 頸性眩暈相關癥狀評分 其中頸性眩暈相關癥狀包括了眩暈、頭痛以及肩頸痛,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8]進行判定,滿分為3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輕。
1.5.2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SF-36 評分[9]進行判定,包括認知、健康以及社會功能等,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5.3 不良反應 包括了腹痛、腹瀉、暈針等。
1.5.4 療效評定標準[10]痊愈:頭暈、頭痛等癥狀消失,機體活動正常;顯效:頭暈、頭痛等臨床癥狀好轉程度明顯,活動自覺略有不適;有效:頭痛、頸項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病情基本無任何變化,或有加重傾向。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頸性眩暈相關癥狀評分對比 兩組均無脫落病例。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眩暈、頭痛以及肩頸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性眩暈相關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頸性眩暈相關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SF-36 評分為(87.61±2.61)分,高于對照組的(63.25±1.7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9.202,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組患者發生腹痛1 例,暈針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對照組患者發生腹痛3 例,腹瀉2 例,暈針3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5)。
頸性眩暈是頸部病變造成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患者一般有頸部疼痛、頭暈、眩暈等癥狀。因為是頸部病變導致的眩暈,所以頭暈通常發生在頸部活動后,頸部眩暈大部分都與頸椎病相關,但是并不能說明全部的頸部眩暈都是由頸椎病引起。頸性眩暈患病人群年齡較大,如不及時治療,可能誘發其他并發癥,嚴重情況下會有猝倒現象。
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的病因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過度飲食、嗜酒等不良習慣都有可能引發此病。在中醫學上,久坐不動、頸部缺乏運動,體虛脾虛容易產生痰濕,兩者相結合,易導致眩暈產生。半夏白術天麻湯富含多種中草藥,半夏可以化痰,其中的天麻對于治療頭暈有很大幫助,白術改善脾虛體質,陳皮化痰清熱,甘草也有祛痰作用,幾者結合,對治療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效果良好[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無脫落病例。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眩暈、頭痛以及肩頸痛評分分別為(26.82±2.38)、(25.24±2.65)、(25.69±3.0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2.51±1.89)、(20.83±1.77)、(21.15±2.2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SF-36 評分為(87.61±2.6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3.25±1.7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5)。
綜上所述,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針灸治療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患者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以及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