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梅 劉仕武 黃順嬌 谷志英 劉翠英
腦梗死在臨床醫學中被稱為缺血性卒中,在中醫學中被稱為中風[1]。該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等引發的一種腦組織局部血液供血、供氧不足引發的疾病,從而出現腦組織部分壞死現象,引發血栓形成、腦栓塞等[2-5]。目前,在臨床上主要采用腦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療,該治療方法對腦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率,但是該治療方法對患者從發病到送醫治療的時間有嚴格要求和限制,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靜脈溶栓一般在發病4~5 h 內進行治療,尿激酶靜脈溶栓需要在發病6 h 內進行[6-8]。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患者送醫救治過程中出現延誤現象,導致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復[9]。為了能夠有效提高和改善患者院前延誤時間,本文主要以英德市腦梗死患者為例,對院前延誤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對策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6 月~2020 年11 月入住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一區的12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一般資料,《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推薦在發病6 h 內,根據適應證和禁忌證標準嚴格選擇患者給予尿激酶靜脈溶栓,因此本研究根據患者發病至就診時間將患者分為非延誤組(發病至到院時間≤6 h)與延誤組(發病至到院時間>6 h),各60 例。非延誤組男女比例為34∶26,平均年齡為(59.34±4.34)歲;延誤組男女比例為35∶25,平均年齡為(58.45±4.09)歲。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 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②年齡18~80 歲;③發病距就診日期在14 d 內;④非院內發生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本研究定義的發病時間是患者最后看起來正常的時間。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采用對比研究的方式,對隨機選取的120 例患者進行對比分析。采用填表統計的方式,對所有患者院前延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在對所有患者進行調查統計前,需要對參加本次研究的醫護人員進行統一培訓。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后,醫護人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統一調查咨詢,并由患者家屬配合完成本次調查,通過面對面問卷調查的方式,當場填寫調查表格,調查資料錄入Excel 表格。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分別對延誤組和非延誤組所有的患者的性別、年齡、婚姻、受教育情況、職業、醫保等個人資料進行統計。②對患者發病時間、發病狀態以及送醫救治采用的交通工具進行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 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個人資料對比 非延誤組性別、平均年齡、婚姻狀況與延誤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非延誤組受教育程度、職業屬性、醫保狀況與延誤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個人資料對比 [n(%),]

表1 兩組患者個人資料對比 [n(%),]
注:與延誤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發病時間、發病狀態對比 非延誤組發病狀態清醒率、救護車救治率均高于延誤組,夜間發病率低于延誤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病時間、發病狀態對比 [n(%)]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具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以及康復效率和預后性差等特點,不及時救治會增加患者致殘率和病死率[10]。針對老年患者而言,由于患者年紀較大,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導致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突發癥狀,為提高患者治療效率,改善患者神經受損情況,通過藥物治療能夠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無法對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療。為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時間,需要確保患者在發病后第一時間得到救治。在本次研究中,英德市屬于粵北山區,患者送醫治療的條件有限,在治療過程中主要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而該治療方法的最佳治療時間在發病后6 h 以內,為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高效的治療,就要針對患者在發病后未能及時到達醫院送醫救治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為今后改善患者院前延誤原因提供對策。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發現,延誤治療的大部分患者相比起非延誤治療的患者而言,受教育程度較低,對疾病危害性的嚴重程度認知不到位。由于獨居患者居多,發病時家屬未能及時發現并送醫治療,工人、農民以及無業人員較多,經濟負擔較重,在送醫救治過程中因醫療費用等存在一定猶豫,自費患者相對非延誤組而言較多,導致送醫救治過程中存在院前延誤現象。另外,延誤組患者發病時間大部分為夜間,不容易被發現,且及時送醫,同時采用救護車轉運的患者較少,耽誤患者及時治療,從而出現院前延誤現象。在研究中表明,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因素不影響患者送醫救治時院前延誤幾率。
為了能夠有效提高和改善腦梗死患者送醫救治過程中院前延誤的效率,就必須針對上述導致院前延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從而降低院前延誤幾率。首先,針對腦梗死患者而言,在發病后采用救護車進行轉運,能夠提高患者救治效率,通過救護車轉運能夠使患者在轉運期間得到治療,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由于患者學歷較低等原因,導致患者缺乏及時送醫治療的意識,需要針對這類患者進行有效的知識教育,告知患者腦梗死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危害性,并告知患者及時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和自我救治意識,并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培訓,通過加強患者及其家屬自我搶救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提高患者自我救治能力,為送醫救治爭取更多的時間。另外,針對自費治療、經濟壓力大患者而言,醫院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為患者爭取一定的費用減免機會,避免患者因治療費用等原因放棄治療或者延期治療。
綜上所述,針對腦梗死患者而言,為有效提高患者送醫救治時院前治療效率,就必須針對院前延誤原因進行分析,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從而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分析腦梗死患者院前延誤原因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