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英
(山東省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600)
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從設備采購、驗收、安裝以及維護、報廢等多個方面實施的一體化管理模式。而在信息技術輔助下,可加強信息化管理,以此通過分析醫療設備管理數據,制定完善的設備管理規劃,在保證醫療設備配備充足的情況下,也能為醫療機構提供降本服務,從而打造全方位管理環境。
針對醫療設備實施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可提高醫療設備相關信息的傳播速度。以往在醫療設備采購環節,皆以紙質版采購清單作為采購依據,不但存在突出的信息孤島現象,而且在采購以及安裝步驟中效率較低。而在信息技術輔助下,醫療設備可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提高醫療設備管理水平,為醫療機構的發展給予新指引。因此,推廣信息化管理,是當前醫療領域較為重要的發展途徑。
在信息化管理中,從購置、安裝、驗收、維護、廢置等部分,均可進行備份處理,即準確記錄具體的操作時間與相關事項,便于后期實現醫療設備的閉環管理,可直接經由信息化管理平臺獲取有用信息,這樣可避免出現信息丟失現象,造成醫療資源出現損耗。
在信息化管理期間,可通過設置訪問權限的方式,規范各部門人員的信息獲取行為,并且可為其提供良好的互動環境,由此實現醫療設備的合理利用。比如采購部門可直接與財務部門以及科室醫生進行交流,在全面了解醫院內部醫療設備剩余量、購進要求的情況下執行采購計劃,并對醫療設備后期的安裝驗收進行實時追蹤,這樣可避免醫院出現設備采購尺寸不合適、采購量不足等問題,促使各部門之間在良性互動中積極配合采購部門,實現醫院的穩定運行。
醫療設備在購進后,常需要對其功能、使用方法、維護技巧進行綜合分析,傳統管理模式很難獲得準確全面的設備信息。而今在信息化管理中,不但可對其性能進行客觀評定,而且還能預測其效益。尤其對于醫療設備供貨商的資質與產品質量均能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對雙方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奠定良好基礎,滿足醫院設備使用需求。
在實現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目標時,還應從信息化管理系統性能的研發與完善上出發,確保在系統操作下,能夠針對醫療設備進行全過程管理,搭配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促使醫院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通常情況下,在登錄信息化管理系統時,可通過輸入正確的密碼快速進入系統,從中掌握醫療設備的采購進度以及其它重要信息,如圖1所示。本文主要以系統中的兩大功能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予以分析:
圖1 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統登錄界面
(1)編制采購計劃,醫院在診療服務中,常需要依靠醫療設備獲取患者的身體檢查信息。如運用內窺鏡查明患者胃腸、支氣管、膀胱等部位的病灶,便于給出針對性治療計劃,而且在醫院常見的醫療設備還包含制冷設備、殺菌設備等,用于保管藥品等重要醫療物資。一旦醫院缺少某個醫療設備,將很難開展對應的醫療檢查,甚至影響正常的就診計劃。所以,在該系統中可結合各科室的醫療設備采購要求,參照患者就診量、醫療收入等指標編制適合的采購方案,確保購進設備符合采購要求。
(2)實施合同管理,在醫院同供貨商達成采購協議后,需要簽訂采購合同,經由該系統可將合同轉化為電子信息,方便歸檔,并且結合具體的合同條款采購對應尺寸、規格、數量的醫療設備。另外,還應在系統中建立醫療設備檔案,從出廠編號、單價、名稱、規格、使用周期、初用時間為其建檔,并自動生成專屬二維碼,可直接通過掃碼掌握每個醫療設備的詳情信息。
醫療設備在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中,還可實現科學化維護。一般在醫療設備出現故障時,將造成檢查結果不準確等后果,嚴重時還會引起安全事故。因此,在信息化管理系統輔助下,可在其安裝成功后,由醫院設備科工作人員對其進行驗收,包括檢查醫療設備的維修手冊、使用說明、質檢報告、出廠證明是否齊全等,而且還應調試其功能,確保醫療設備正式使用后,進而滿足醫護人員操作要求,必要時可由廠家技術人員為醫護人員提供專業指導。
此外,在設備使用期間,若出現機械卡頓、構件斷裂、磨損銹蝕等故障,可快速進入到系統中將具體故障詳情上傳到維修申請模塊中,并標明科室、設備名稱等信息,便于廠家維修人員在最短時間內進行修理,避免耽誤醫院整體運營秩序。同時,在該系統中,還可對維修頻率、使用次數、設備壽命等信息進行整合,幫助醫院全面審核醫療設備的綜合性能,一旦出現安全隱患,可對其進行預測檢修,進而延長醫療設備的使用年限,幫助醫院降低設備投入成本。
要想確保醫療設備在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中體現出信息化特征,還可針對醫療設備管理事項設計的主數據實施合理分類,便于有方向性的強化醫療設備管理效果。其中具體指代的主數據包含供貨商數據與設備名稱數據,無論是設備采購還是設備安裝、設備維修,均需要得到供貨廠家的參與。所以,需注重供貨商資質調查,了解其銷售資質,并檢查合作廠商是否具有營業執照、準售許可證等文本資料。醫院機構可借助醫院資源規劃系統制定采購計劃,而供貨商也可直接運用線上訂貨的模式處理醫院的訂貨單,并上傳醫療設備對應的維修聯系人、出廠日期等信息,由此加深供貨商主數據的理解。而在設備名稱主數據方面,由于醫療設備種類繁多,若單純查閱其名稱,可發現多種同名設備,此時還應加強設備編碼,采用國標10碼展現出醫療設備專屬性,促使醫療設備實現規范化管理。從實踐研究結果中可發現: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實現主數據分類后,其上賬時間降至1min,其整體效率將提高至少90%,尤其在設備配備方面,耗時縮短至原有配備時間的50%,并且還增加了設備名稱的主數據內容,確保醫療設備擁有160%的數據匯總效率,值得予以推廣。
醫療設備在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中,還可通過數據庫,提高設備管理的有效性。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需先行結合每一種醫療設備的具體功能、所屬科室、領用要求提出具體規定。同時,還可將具體信息存儲于數據庫中,并通過整合醫療設備的運行狀態、運行時間等內容,提出維修預警,并設立對應的維護周期,避免在人力檢查中發現問題,造成管理效率下降。
另外,醫院的設備科負責人還應在采購、安裝、驗收、檢修、報廢等流程中,為每一個醫療設備設置信息清單,尤其對于超出使用年限且主要功能缺失的設備,可通過數據庫中的存儲信息,判斷設備是否需要進行報廢處理,之后將其作為醫院的固有資產,集中送至醫療物資報廢處理機構進行銷毀。對于新購進的醫療設備,也可借助數據庫,在設備不達標的情況下,退回至廠商手中,利用退貨數據庫,對供貨商的產品質量加以評估,一旦退貨數據庫中的退貨次數超出標準范圍,可將供貨商判定為待審核廠商,重新審視其資質,繼而保障設備質量。
綜上所述,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將成為醫療機構設備管理的主流趨勢,它既可提高管理效率,又能實現醫療資源合理配置,確保我國醫療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對此,應從信息化管理系統、科學化維護、主數據分類、數據庫設計等方面著手,確保醫療機構在良好的醫療設備管理條件下實現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