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新峰 楊棟棟
1.淄博市張店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淄博 255025 2.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淄博 255400
前言:隨著腦卒中患病率的增加,這類常見病的并發癥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目前,我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發病率呈緩慢上升趨勢[1]。這一并發癥的形成不僅危害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還容易影響其正常社交、工作,如未能及時干預,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甚至可能會產生自殺傾向。常規治療主張利用抗抑郁藥物,減輕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痛苦體驗。綜合康復治療則強調通過多種康復手段,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助力。為確定該方法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群體中的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97例患者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 將2017年6月-2019年7月于我院就診的97例處于急性期階段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成對照組(48例)和綜合組(49例)。對照組男/女=24:24;年齡(53.1±12.6)歲。綜合組男/女=23:26;年齡(53.6±12.8)歲。差異不顯著。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1)藥物治療。給予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口服帕羅西汀治療,每日1次,每次20mg;同時給予患者口服西酞普蘭治療,用法:每日1次(早餐后)、每次20mg。(2)心理疏導。運用心理咨詢技巧,引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宣泄不良情緒。每周1-2次,每次30-45min。持續干預1周。
綜合組實施綜合康復治療:(1)藥物治療。與對照組一致。(2)心理疏導治療。與對照組一致。(3)穴位按摩治療。取穴:命門、氣海、百會及手三里。按摩方法囑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取舒適體位,將中指、食指置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穴位處,以揉、壓、點、按等手法,持續進行按摩。每穴按摩5min左右。每日1次,每次20min。(4)運動干預。了解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運動偏好,結合其既往運動習慣,為其制定運動鍛煉方案。指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逐漸開展運動干預。每周鍛煉3-5次,每次20-45min。持續干預1周。
1.3統計學方法 以SPSS19.2軟件統計。P<0.05:差異顯著。
2.1抗抑郁效果 治療前,兩組抑郁評分差異不顯著;治療1周后,對照組抑郁(49.15±4.98)分,高于綜合組(P<0.05)。

表1 抗抑郁效果[分,
2.2住院時間及生活質量 對照組住院時間(10.68±1.57)d,長于綜合組(P<0.05);持續治療1周時,對照組生活質量(58.44±6.52)分,低于綜合組(P<0.05)。

表2 住院時間及生活質量
作為腦卒中并發癥管理的重難點,腦卒中后抑郁治療的復雜性在于:(1)病情復雜。腦卒中后抑郁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腦卒中引發的神經功能缺損、精神心理壓力等[2]。復雜的病情,容易影響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療效果。(2)復發風險高。腦卒中后抑郁的復發風險偏高。如初次治療不徹底,患者可能于間隔一段時間后再次復發。
常規治療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為主要手段。其中,西酞普蘭、帕羅西汀等藥物,可形成一定抗抑郁作用。而心理治療則可緩解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精神心理壓力。
綜合康復治療具有整合性特征,其特征為:參照患者的康復要求,運用各類可行措施,共同助力患者的康復。在腦卒中后抑郁中,該方法可在穴位按摩、運動療法、心理治療等措施的輔助下,逐步幫助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擺脫不良心理狀態,恢復心理健康。
急性期腦卒中后抑郁治療中,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優勢在于:(1)糾正抑郁情緒。隨著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加,這種并發癥的治療,逐漸成為腦卒中患者的關注要點。常規治療主要利用抗抑郁藥物、心理疏導措施,減輕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負擔。但由于這類并發癥與多種誘因有關,單純采用上述兩種干預措施,部分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難以于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情緒狀態。推行綜合康復治療后,穴位按摩方法可借助穴位刺激,疏通氣血,通經活絡,全面祛除抑郁病機;運動療法則可通過頻繁鍛煉這一過程,緩解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壓力。多種康復治療措施聯用,可引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于較短時間內擺脫抑郁狀態。本研究提示:治療1周后,綜合組抑郁(45.27±4.58)分,低于對照組(P<0.05)。(2)提高生活質量。抑郁急性發作后,腦卒中患者易因情緒障礙的持續存在,而影響其日常生活。實施綜合康復治療后,隨著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狀態的恢復,其生活質量也可得到良好改善。本研究表明:綜合組治療1周后生活質量(63.17±6.28)分,高于對照組(P<0.05)。(3)促康復。于常規治療相比,由穴位按摩、運動療法、心理治療等多種措施構成的綜合康復方案,可提高抗抑郁治療的顯效速度。本研究驗證:綜合組住院時間(8.05±0.89)d,短于對照組(P<0.05)。此外,由于該方案的顯效速度、抗抑郁效果,均與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要求高度相符,因此,患者的滿意度水平也得到一定提升。
綜上所述,宜于腦卒中后抑郁急性期治療中,引入綜合康復治療,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