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志 劉 濤 李 峰
1.日照市中醫醫院,山東 日照 276800;2.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中藥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前要到各醫療機構中藥房進行實習,是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操作的關鍵階段。如何讓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積極主動,踏踏實實的增強其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的水平,激發學習興趣,是擺在帶教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1]。中藥房實習帶教涉及的內容多而雜,如果帶教老師沒有好好地引導學生,學生不能用心學習,僅流于表面,那么,實習效果會大打折扣[2]。傳統的帶教模式難以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有機結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古人把那些感覺到的東西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通過觀物取象,取象比類。去找出它們之間的一些內在關聯,進而更好地感知它們,認知它們[3]。中醫理論體系源遠流長,在其形成過程中取象比類是其核心,推演絡繹使其靈魂。而中藥的功效與主治,則也包含了這一智慧,通過觀察植物的形態以及生長環境,推知功效與用法等。在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在中藥房實習的52名中藥專業學生采用“取象比類法”進行帶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 2018 年 7月—2019 年 7 月期間來我院中藥房實習的52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所選人員均中藥專業學生,學校成績優異。根據入科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6人。觀察組男 6例,女 20例,年齡 21 歲~ 26 歲,平均年齡 (24.16±0.19)歲;其中本科學歷19 名,專科學歷7名,入科考試成績(81.33±9.51)分。對照組男 5 例,女 21 例,年齡 22 歲~ 26 歲,平均年齡 (23.97±0.86) 歲;其中本科學歷20名,專科學歷6名,入科考試成績(79.68±12.07)分。兩組實習學生在年齡、性別、學歷以及入科成績資料進行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進行帶教,即帶教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備課后,采用老師講課、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教學,講解中藥飲片的形狀、大小、顏色、表面斷面特征、氣、味、歸經、功效、主治等內容。
觀察組采用“取象比類法”進行帶教,具體的帶教方法為:(1)首先要給實習學生講明取象比類法是什么,如何應用在中藥飲片的辨識和功效主治上,(2)帶教老師選取常用中藥飲片,通過對飲片形狀、大小、顏色、表面斷面特征、氣、味進行取象比類,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通過其外在性狀特點來反推其內在的功能主治,從而使學生能夠全面整體的對這味藥進行了解掌握。(3)每天講解完內容后進行歸納總結,并做好筆記。
1.3觀察指標 兩組實習生觀察指標包括:成績考核(理論成績和操作技能)與教學效果評價調查問卷,其中成績考核結合我院教學大綱要求統一進行命題考試;問卷由我科自行設計,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提升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發散思維能力、對教學法滿意四方面,第二部分包括:中藥辨識能力、中藥整體性把握能力、中藥理解能力、中藥功效主治的記憶能力,每項的評分為1~5分,評分越高表示此項的帶教效果越好。

2.1兩組學生成績比較 如表1 結果所示,觀察組在理論成績和技能成績評分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1 兩組學生成績比較(分,
2.2兩組學生教學效果比較 如表 2 調查結果所示,觀察組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發散思維能力和對教學方法滿意度等指標的評分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表2 兩組學生綜合能力比較(分
2.3兩組學生對中藥專業知識比較 如表3調查結果所示,觀察組在中藥辨識能力、中藥整體性把握能力、中藥理解能力和中藥記憶能力等指標的評分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表3 兩組學生對中藥專業知識比較(分,
“取象比類”是在研究事物在相互聯系作用時,從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組事物取出自身狀態、運動變化的性質"象",然后"比類"將事物按照自身性質分別歸屬到原來取出的性質所在的項目。它屬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也是中醫理論的主要思維方式[4]。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都是中醫取象比類的產物[5]。不同中草藥的根、莖、枝、枝藤、皮、花、葉子、仁等同一藥用部位,由于其相同的秉性氣質,往往也具有相同的功效。就基于符合這一現象的藥物而論:花葉輕浮升散;枝能橫行四肢;藤能通絡利關節;梗能寬胸利氣;皮能利水消腫;仁能潤腸通便;子實質重下降[6]。正確認識理解應用中藥是學好中醫的基礎,這種方法給掌握中藥的功效和應用提供了一條捷徑,并可指導中藥功效的發掘,使初學中藥者大致掌握其藥用規律。
本研究將取象比類法用于中藥房實習帶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觀察組實習生無論從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對中藥整體性把握、中藥理解能力等方面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取象比類法在中藥房實習生的帶教過程中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