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鵬 孫 磊
禹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禹城 251200
手足口病的臨床癥狀主要以發熱、皮疹、典型皮疹以斑丘疹、丘疹、皰疹為主,好發于口腔、手心、足底及肛周,常發于2-5歲的小兒[1]。此疾病病情發展快,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在用藥方面也要特別慎重。本研究旨在探究手足口病的最佳治療方案。
1.1基本資料 將我院2018年4月~10月期間收治的22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納入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將其分為A組和B組,每組11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的診斷標準。220例患者中男患兒112例,女患兒108例;年齡范圍2.0~5.2(3.8±1.8)歲。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不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可進行后續比較。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基礎藥物(退熱藥、開喉劍噴霧劑)進行對癥治療。A組患兒采用熱毒寧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50217,生產廠家: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治療,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50~100mI稀釋后實施靜脈滴注。3~5歲患兒劑量不超過10mL,滴速為30~40滴/min,1次/d;B組使用利巴韋林(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425,生產廠商:浙江尖峰藥業有限公司)進行靜脈滴注治療,用量:每公斤10~15mg,每天2次,每次滴注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上。
兩組療程均為7天。
1.3觀察和判定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率進行比較。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1至3天后體溫恢復正常,皮疹癥狀消退為顯效;治療4至6天后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為有效;治療6天后沒有退熱,皮疹癥狀沒有改善或增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行t驗證;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差異。
2.1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A組顯著高于B組(P<0.05),參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2.2A組退熱時間和皮疹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2.6±0.3)天和(3.4±1.1)天,與B組的(3.8±1.1)天和(4.9±2.5)天相比均明顯較短,差異顯著(P<0.05)。
手足口病在六歲以內特別是2-5歲的兒童中較為多發。由于患兒個身體各方面的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對病毒的抵抗能力較弱,容易受到感染引發疾病。熱毒寧中含有中青蒿、金銀花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作為退熱良藥,兩者搭配,清熱效果更徹底,退熱效果更佳[2]。此次研究中A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為92.7%與B組的63.6%相比明顯較高(P<0.05),A組的退熱時間和皮疹消失時間也顯著短于B組(P<0.05)。
綜上,熱毒寧注射液應用于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中,療效高、治療周期短,見效快,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