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花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街道衛生院,山東 東營 257200
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為保證用藥合理性,需對其給藥時間等進行控制,進而起到提高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的作用。為分析給藥方式對用藥合理性造成的影響而進行研究,現總結。
1.1一般資料 研究于2018年3月到2020年5月開展,共納入104例觀察對象,全部為上述時間段在本醫院接受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結合隨機抽簽結果將所有觀察對象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表1中內容為兩組患者的詳細一般資料,各項資料數據互相比照,結果顯示均沒有很大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詳細一般資料及差異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者的給藥劑量與給藥方式均依照醫生的個人經驗確定,告知患者,不對其給藥時間進行控制。
實驗組患者則對其給藥劑量、方式與實踐進行嚴格控制,醫生要全面評估患者的實際情況,如年齡、用藥史、疾病史、病情等,同時與藥劑師探討制定合理且針對的給藥方案,指導患者用藥。
1.3評價標準 (1)合理用藥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的合理用藥情況,計算合理用藥率并互相對比。(2)不良反應情況。統計兩組患者在療程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計算各自總發生率并互相比照。(3)耐藥情況。計算兩組患者的耐藥率并互相對比。

2.1合理用藥情況 統計兩組患者的合理用藥情況。對照組:合理用藥的患者42例,合理用藥率為84.62%。實驗組:合理用藥的患者51例,合理用藥率為98.08%。兩組患者的合理用藥率進行互相對比,提示實驗組患者更高,存在很大差異(X2=5.9602,P﹤0.05)。
2.2不良反應情況 表2中內容為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進行比照,提示實驗組患者更低,存在很大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差異[n(%)]
2.3耐藥情況。
對照組:19例患者出現耐藥,耐藥率為36.54%;實驗組:8例患者出現耐藥,耐藥率為15.38%。兩組患者的耐藥率進行比照,提示實驗組患者更低(X2=6.0529,P﹤0.05)。
抗菌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十分頻繁且廣泛,而由于抗菌藥物的種類多,因此為保證抗菌藥物使用更加合理,應結合患者的病情使用針對性藥物進行治療并控制給藥劑量及時間[1]。
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頭孢曲松鈉、頭孢他啶等是臨床常用抗菌藥物,其中頭孢類抗菌藥物對時間具有依賴性,其抗菌作用不會受到血藥峰濃度的影響,但會受到給藥時間影響[2];而左氧氟沙星、氨曲南、阿奇霉素等抗菌藥物對血藥峰濃度的依賴性則很強,其殺菌速度與效果會直接受到血藥峰濃度影響,為正相關關系[3]。基于上述情況,對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進行控制十分重要,而以往臨床對該方面不夠重視,導致給藥時間不合理,影響用藥合理性,使得患者的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同時還會增加其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而通過對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劑量等進行控制則能夠保證其合用藥合理性,可使用藥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血藥峰濃度提高,進而提高其抑菌效果[4]。為分析給藥方式對合理用藥的影響而進行對比研究,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合理用藥率進行對比,提示實驗組患者更高;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及耐藥率進行對比,提示實驗組患者均更低;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方式,能夠保證用藥合理性,可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不良反應發生幾率與耐藥率,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