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雄 陳華英
1.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重慶 綦江 401420 2.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婦產科,重慶 綦江 401420
前言: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肺血管病,主要是由體循環中栓子脫落阻塞肺動脈所致,多伴有虛脫、呼吸困難、胸痛、冷汗等癥狀的出現,嚴重情況下可引起休克等不良后果[1],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目前,臨床多以肺動脈造影作為肺栓塞疾病的診斷金標準,該技術可通過選擇性注射造影劑獲得相應的肺動脈顯影,以此明確其肺血管病變性質,但限于該方案的有創性,當前多以CT肺動脈造影(CTPA)技術進行替代,通過外周靜脈給藥后的CT掃描與重建,獲取更為高效、全面的參考信息[2]。基于此,本文對64排螺旋CT肺動脈造影在肺栓塞疾病中的診斷價值進行了驗證,現整理如下。
1.1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19年9月經CTPA掃描篩選出的90例疑似PE病例,通過三維重建明確其血栓情況后進行確診,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齡在36~69歲,平均(47.5±2.6)歲,其中無癥狀患者11例,僅常規癥狀(咳嗽、胸痛、虛脫等)者65例,出現呼吸困難患者14例。所有納入病例均充分知情,且自愿參與。
1.2方法 掃描檢測:采用64層螺旋CT儀進行定位掃描,于胸部先行常規平掃,參數:管電壓(120kV)、層厚(5mm)、間隔(5mm)、螺距(0.984∶1),由頭部向腳部方向掃描,其掃描范圍可從胸廓至心臟膈面。完畢后,經肘靜脈注入60mL的非離子型造影劑(普羅胺,370mgI/m L)及生理鹽水(25mL),注入速度為5mL/s,隨后采用跟蹤自動觸發技術進行增強掃描,并對其肺動脈主干等的肺動脈興趣區(ROI)的對比劑濃度進行監測,當其數值達到相應閾值時(100Hu),延時5s后實施自動觸發掃描,在掃描過程中需注意患者的呼吸訓練,叮囑其適時屏氣。
圖像重建:將以上掃描數據傳送至相關網站,通過容積重組(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陰影遮蓋(SSD)以及多平面重組(MPR)等技術,對肺動脈形態以及血栓的形態、大小、部位等信息進行重建。
1.3觀察指標 (1)以肺動脈造影檢測為金標準,對本次CTPA診斷結果進行驗證。
由2位或以上資深醫師進行聯合診斷,肺栓塞診斷標準:肺動脈主干及其各級分支管腔內充盈缺損、血管壁不規則。
(2)觀察不同重建技術對肺栓塞的檢出情況。

2.1經過CTPA掃描與重建后,本次疑似的90例病例中,共84例確診為肺栓塞,而經肺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的肺栓塞病例也為84例,兩種檢測方式的診斷符合率達到了100%。
2.2本次所用的四種重建技術(VR、MIP、SSD、MPR)對肺動脈主干、左右肺動脈、葉肺動脈的顯示率均達到100%,且在肺段動脈的顯示中,MIP、SSD、MPR重建的顯示率均達到了100%,其中VR重建對肺段動脈達的顯示率為88.0%。

表1 不同重建技術對肺栓塞的檢出率對比[n(%)]
在肺栓塞的影像學檢測中,其栓子形成的直接征象多表現為肺動脈內的充盈缺損,因此,臨床可依據栓子表現對其血栓形成時間及PE類型進行推測與評估。將CTPA應用于肺栓塞疾病的檢測中,可清晰反應出PE的直接征象及間接征象,同時可對其發展過程進行觀察,大大有利于該疾病的診斷與鑒別[4]。在實際應用中,CTPA中CT掃描對部分較為細小的分支通常缺乏一定的顯示效果,對此,可利用多平面重建技術,通過肺動脈及血栓情況的重建,提高其診斷效能。而相較于傳統的檢測方式,CTPA不存在動脈損傷情況,且效率高,可于一次屏氣下實現全肺掃描,大大減少了呼吸偽影的出現,對肺動脈細小分支中微小栓子的檢出具有積極的意義[5]。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肺動脈造影在肺栓塞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