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剛
上海市金山區朱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599
周圍性面癱會嚴重影響面部美觀度,患者容易出現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礙,生活質量下降。為此,臨床上,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提高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療效。中醫針灸療法近年來在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且具有明顯優勢。本研究對6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實施分組實驗,旨在探討牽正穴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3例。試驗組男15例,女18例;年齡22~63歲,平均(41.62±5.57)歲;治療前病程1~6d,平均(2.46±0.37)d。對照組男14例,女19例;年齡22~62歲,平均(41.56±5.65)歲;治療前病程1~7d,平均(2.24±0.28)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后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可對比。診斷標準:參考《針灸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門診檢查確診;單側發??;H-B面神經功能分級為IV~VI級;病程≤7天;18~65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者;雙側面癱;未成年、老年人;由外傷、耳科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致周圍性面癱;妊娠期、產褥期婦女。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刺療法。取穴:合谷穴(雙側)及患側牽正穴、翳風穴、承漿穴、下關穴、口禾髎穴、地倉穴、顴髎穴、四白穴、魚腰穴、瞳子髎穴、攢竹穴、陽白穴、頭維穴[1]。發病7d內輕淺刺激,進針2~5mm,得氣后平補平瀉;7d后增加刺激量,進針5~10mm,連接上海華誼牌BT701-1B型電針儀,選擇連續波,頻率設置為2Hz,可根據患者耐受度適當調節,留針30min/次。1次/d,1個療程10d,間隔7d后開始下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在針刺療法基礎上,試驗組采用牽正穴溫針灸療法。牽正穴直刺進針得氣,詢問患者感覺局部放射感之后,取一長度為1.5cm的艾柱,固定于針柄上,將靠近皮膚的一側點燃,結束后取下艾灰,再將針拔下。按壓局部皮膚,以預防出血。1次/d,1個療程10d,間隔7d后開始下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入組時、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的H-B面神經功能分級。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進行分級[2]。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的臨床療效。參照上述量表進行判定。痊愈:H-B面神經功能分級為I級;顯效:H-B面神經功能分級為II級;有效:H-B面神經功能分級為III級~IV級;無效:H-B面神經功能分級為V~VI級。

2.1H-B面神經功能分級見表1:

表1 兩組入組時、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的H-B面神經功能分級(n)
2.2臨床療效見表2:周圍性面癱是一種由于腦干面神經核及其周圍神經受損而導致的面肌癱瘓,表現為患側上下面部表情肌癱瘓,眼瞼無法完全閉合、口角歪斜[3]。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通常采用激素類藥物、營養神經類藥物、擴張血管類藥物,或配合理療、高壓氧等,但臨床治療效果不佳。伴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療法、中藥在臨床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為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表2 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的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屬于“口眼喎斜”“口僻”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勞作過度則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易感外邪,致肌肉縱緩不收。故,周圍性面癱的治療,需以扶正祛邪、溫經通絡、祛風散寒為主。針灸是一種常用的中醫療法,具有痛苦小、見效快、副作用少等諸多優勢。牽正穴是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經驗要穴,其屬于經外奇穴,位于耳垂前5公分、與耳垂下緣平齊的位置。牽正穴正處于咬肌上,分布有面神經的頰支,在針刺得氣之后針感可向局部放射,因此可起到祛風通絡的效果,達到局部氣血通暢及滋養局部經絡的作用。艾灸也是一種常用的中醫療法,可起到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的效果,艾灸牽正穴,可通過針感,使艾灸的溫熱感擴散到患側面部。本研究結果發現,牽正穴溫針灸療法可有效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面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其原因在于,牽正穴溫針灸療法下,艾灸、針刺、穴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恢復氣血運行、經絡暢通,從而改善面神經功能。
綜上,牽正穴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確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