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蛟 臧 勇
1.沂南縣依汶鎮衛生院,山東 沂南 276316;2.沂南縣蒲汪鎮大王莊衛生院,山東 沂南 276320
中央型肺癌屬于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疾病主要起源于三級支氣管內,在早期沒有相關明顯的癥狀,以至于患者在出現癥狀的情況下大多為中晚期,治療效果低[1]。所以在對該患者進行治療之前需要實施有效的診斷方式,進一步明確疾病狀況,從而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保證治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因而本次以86例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對比途徑探究中央型肺癌X線胸片以及CT的診斷效果比較,相關內容如下。
1.1臨床資料 將86例該疾病患者選進研究中,最初的時間在2018年6月,最終的時間在2019年10月,采用隨機數表法的方式分成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一組都有43例。觀察組中男性、女性分別有22例、21例;觀察組中年齡范圍在41-73歲,平均在(57.00±9.50)歲。對照組中男性、女性分別有23例、20例;對照組中年齡范圍在42-73歲,平均在(57.50±9.58)歲。兩組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X線胸片診斷,即:診斷過程中選擇國產高頻500mAX光機,對患者進行正面還有側面的檢查,觀察患者的檢查情況。
觀察組:實施CT診斷,即:診斷過程中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的躺臥姿勢,采用西門子CT機進行掃描,層厚10mm,螺距10mm左右,叮囑患者不要隨意移動和起身,從肺尖到腳底進行掃描,肺門處加做2mm層厚,螺距4mm的薄層進行掃描,重建圖像從縱膈窗和肺窗進行觀察。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肺門區腫塊、綜合淋巴結腫大以及支氣管腔內腫塊。

2.1肺門區腫塊、綜合淋巴結腫大結果 診斷后,觀察組診斷結果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格1。

表1 診斷后兩組診斷結果比較(n,%)
2.2支氣管腔內腫塊檢測結果 診斷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格2。

表2 診斷后兩組支氣管腔內腫塊檢測結果比較(n,%)
肺癌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其中中央型肺癌發病率最高發生在肺段以上的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在患者患病之后會逐漸癥狀,慢慢阻塞患者的支氣管管腔,在后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由于該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特征,大多患者在發現疾病后已經處于中晚期,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早期診斷以及治療對患者的健康有著直接影響。
在對該疾病患者展開診斷中比較常見的有胸部X線檢查和CT檢查,其中胸部X線檢查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診斷方式,也是肺癌篩選的首要措施,具有費用較低和操作方便的特點[3]。不過在實際診斷的過程中,對于早期該疾病患者X線檢查大多沒有異常,但是隨著腫塊增長,肺門部位可以見到突向肺野的腫塊影,且邊緣較為清晰,如果阻塞起到的情況下會變現為阻塞性肺炎、肺氣腫以及肺不張的情況[4]。CT診斷方式與胸部X線檢查相比較,能夠對密度不同的肺組織進行區分,而且對于病變部位的斷面、立體影像也能夠有效顯示,而且能夠顯示微小的組織病變,所以診斷準確率與胸部X線診斷相比較更高。在CT檢查的過程中,該疾病早期表現為支氣管管壁輕度增厚,管腔中有則屬以及狹窄,而在中晚期表現主要為支氣管管壁增厚,管腔內緣不規則,有明顯的阻塞以及狹窄,甚至肺門腫塊,且之氣管阻塞表現為管腔變細后阻塞,肺門腫塊表現為分葉狀,質地比較亂,肺門區外源光滑[5]。所以在診斷的時候,對患者使用這種診斷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及時地發現患者是否患有疾病,從而有效展開相關的治療內容,防止疾病進展。不過在實際診斷的過程中,需要向患者詳細講解相關知識和診斷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使得患者能夠更加清晰了解相關知識,而且在講解的時候需要了解患者的文化知識水平,根據不同的水平進行不同方式的講解,使患者可以對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積極配合診斷,提高診斷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兩組中觀察組的肺門區腫塊、綜合淋巴結腫大以及支氣管腔內腫塊診斷結果要比對照組高(P<0.05),充分證實對該疾病患者診斷中實施CT診斷比胸片X線診斷要好。
綜上所述,對該疾病患者診斷中實施CT診斷比胸片X線診斷要好,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