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魏玉鋒 李守璽 張亮銀
甘肅省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足顯微外科,甘肅 白銀 730900
錘狀指屬于臨床外科常見的疾病,由手指末端指伸肌腱Ⅰ區斷裂所致,從而致使患者末節屈曲畸形且伸直受限;臨床將錘狀指又區分為腱性錘狀指以及骨性錘狀指。在疾病發展的推動下,極易對其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可見,對此類疾病患者開展科學、有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1]。
1.1一般資料 遵從“平衡序貫法”分組,擇我院2017.2-2020.3內的79例骨性錘狀指患者分為對照組(42例):20例男,22例女,年齡18-62歲,平均(40.23±18.56)歲。觀察組(37例):25例男,12例女,年齡19-62歲,平均(40.15±19.52)歲。借助SPSS 22.0軟件分析兩組資料,P>0.05。
1.2方法 對照組:經典石黑法治療: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患肢置氣壓止血帶,驅血,將止血帶進行加壓(35 kPa);后沿患指遠指間關節背側作2cm的“S”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等,確保伸肌腱充分顯露,松解伸肌腱后對斷端肉芽組織進行清理,確保遠節指骨為屈曲位,使用1枚克氏針(1.0 mm)打入中節指骨頭。遠指間關節過伸,后在骨折塊復位后使用1枚克氏針(1.0 mm)縱行貫穿遠節以及中節指骨。在C臂X線機透視下對骨折復位情況進行確認,滿意后松止血帶,徹底止血,關閉切口。
觀察組:雙克氏針加壓固定法治療:常規清創,對創緣進行修剪,若患者存在復合性外傷,先對其他復合性外傷實施完善,嚴格以患者創口情況為依據,根據手術設計切口,保障局部皮膚血運,確保末節指骨基底部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后向背側掀起骨折塊,小范圍的對骨折塊進行剝離,確保其移至解剖位置即可,避免對骨折塊血運產生較大影響;借助小刮勺將骨折斷端血腫實施清理,直視下對骨折進行解剖復位。止血鉗夾骨折塊,借助一枚克氏針(0.8mm)從解剖復位后骨折塊背側入手,至遠端末節指骨遠端,突破表面,近端骨折塊處的克氏針貼近指骨并剪斷,只留遠端的克氏針在皮外。固定骨折塊后伸位遠節指間關節,借助一枚克氏針(0.8mm)自遠節指骨斜行穿入,直至中節指骨即可。借助X 線透視,確保骨塊對位情況,克氏針過關節并做好固定,縫合創口。術后2d常規抗炎、預防感染治療,固定患指并做好換藥;術后2周拆線[2]。
1.3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局部無壓痛,可以主動開展屈伸活動,關節活動無受限、無疼痛),有效(治療后局部偶有疼痛,但屈伸活動開展受限,伸直活動受限幅度在10°-25°),無效(治療后局部疼痛嚴重,屈伸活動明顯受限,伸直活動受限幅度超過25°)[3]。
安全性;從骨感染、固定物斷裂以及愈合延遲三方面進行對比[4]。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SPSS 22.0,建數據庫并分析,研究所涉及的計量資料借助完全隨機設計的“t”展開檢驗并作出處理,研究所涉及的計數資料借助“x2”展開檢驗并作出處理,數據遵從正態分布原則,以“P<0.05”視為研究存在統計學顯著。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顯效26例,有效10例,臨床療效高達97.2%,明顯比83.3%的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2.2 治療安全性 觀察組患者愈合延遲1例,固定物斷裂1例,發生率僅為4.6%,明顯比對照組22.5%的發生率低,可見治療安全性高。P<0.05。見表2。

表1 臨床療效

表2 治療安全性
在末節指骨基底部撕脫骨折(外傷導致)等因素的作用下,致使骨性錘狀指發展成為臨床外科常見疾病,多數患者以“患指末節屈曲畸形、無法主動背伸活動”等癥狀為臨床主要表現。若不及時對骨性錘狀指患者實施處理,極易導致其錘狀指畸形遺留,導致患者遠節指間關節功能喪失。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多以手術為主,旨在恢復患指伸肌腱止點與末節指骨之間的連續性,對末節指間關節屈曲畸形進行糾正,從而確保主動伸指功能有效恢復[5]。
此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高達97.2%,明顯比83.3%的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患者愈合延遲1例,固定物斷裂1例,發生率僅為4.6%,明顯比對照組22.5%的發生率低,可見治療安全性高。P<0.05。證實了對骨性錘狀指患者實施雙克氏針加壓固定法治療的價值。提示,克氏針加壓內固定治療骨性錘狀指具有以下優勢:(1)克氏針加壓內固定術具備“操作簡單、效果優良且費用低”等優勢,因此適用于大部分手外傷患者。(2)具體操作無需暴露太多創口,而克氏針僅通過骨折塊,可有效避免比年擴大切口,從而有效減少對皮膚軟組織造成的損傷,進而降低皮膚血運障礙以及患指壞死風險[6]。
綜上所述,對骨性錘狀指患者實施雙克氏針加壓固定法治療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