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李毅 穆為民 呂艷麗
北京市順義區婦幼保健院乳腺外科,北京 101300
乳腺癌是嚴重威脅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惡性腫瘤,2015年中國新發女性乳腺癌病例約30.4萬,發病率為45.29/10萬,死亡約7萬余例[1],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健康與安全。盡管我國兩癌篩查覆蓋率逐年擴大,但仍有部分患者就診時即為局部晚期乳腺癌。局部晚期乳腺癌主要指原發病灶較大(一般指直接大于5cm)或伴有皮膚/胸壁固定的情況,多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但是尚無遠處轉移的證據。也正因為如此,局部晚期乳腺癌直接手術切除難度較大[2]。對于局部晚期乳腺癌大多采取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又稱術前化療。多項研究表明NCT后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患者的無病生存時間(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總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OS)更長,pCR與乳腺癌患者的遠期生存呈正相關。本文旨在分析我院行新輔助化療后達到PCR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比例以及Ki-67表達水平對PCR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接受過新輔助化療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入組標準:18歲以上;臨床分期為ⅡB~ⅢC的初次就診患者;未接受其他任何治療;至少完成4周期的蒽環類和(或)紫杉醇為主的新輔助化療,且化療后均接受了局部的手術治療。本研究納入符合條件的患者共146例,中位年齡50歲。
1.2方法 通過前哨淋巴結活檢或穿刺確定有無腋窩淋巴結轉移。化療方案均首選蒽環類和(或)紫杉醇為主的新輔助化療,且至少完成4周期。每2個化療周期進行MRI評價治療效果,若臨床評定為疾病進展(PD)或4個化療周期后評定為疾病穩定(SD)則更換化療方案。完成4-8周期化療后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手術方案。根據術后病理結果及療效評價制定后續治療方案(根據NCCN指南)。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臨床療效及病理療效。對于臨床療效評價,本研究統一采用核磁測量法,依據RECIST1.1標準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定(SD)、疾病進展(PD);病理療效評價采用Miller-Payne病理評價系統,PCR定義為乳腺及腋窩均未見浸潤性癌細胞,其余為非PCR。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計算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Ki-67的表達水平與PCR的關系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Ki-67<15%組乳腺癌患者的PCR率小于Ki-67≥15%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pCR(例)非pCR(例)X2P<15%25723.4310.064≥15%2623
Ki-67反映的是細胞增殖指數,僅在處于分裂期的細胞胞核中表達,而在分裂靜止期的細胞中缺失,故其表達程度被作為是評價腫瘤細胞增殖力和侵襲力的重要指標。文獻報道,原發性乳腺癌組織中Ki67的檢測陽性率為66.7%~79.3%[3]。Ki67不僅可作為預后評估,在對NCT療效預測中也有指導意義。 Kim KI等[4]證實了激素受體表達缺失而Ki67高表達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NAC治療后其獲得臨床完全緩解(cCR)的概率更高。欽傳輝等[5]研究發現,Ki67表達情況反映了化療后腫瘤組織對藥物的反應性,該因子高表達者能更多地從化療中獲益。
本研究發現高表達Ki-67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在新輔助化療中獲得病理的完全緩解,但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可能由于樣本量過少,尤其是Ki-67低表達組的患者樣本量較少有關,這與胡晨等[6]研究的結果大致相同。
綜上所述,Ki-67表達水平與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NCT后的PCR率相關,但因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導致試驗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期待更多大樣本的研究以指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