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亮
鄆城縣人民醫院,山東 菏澤 274700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患者恢復快的優勢,但是患者在手術后難免有切口疼痛問題。在應用腹橫肌平面阻滯后,可以為前腹壁的皮膚、肌肉給予鎮痛幫助,并由此得到了廣泛應用[1]。實驗選取日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患者作為調研的主體,在時間段上則截取了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設計方案完成分組,對70例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記錄。現對結果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實驗選取日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患者作為調研的主體,在時間段上則截取了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設計方案完成分組,對70例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記錄。在患者年齡上看,最小的32歲,最大不超過47歲,平均年齡為(38.6±3.5)歲。子宮肌瘤直徑在3.3-8.1cm之間,平均則為(5.46±1.20)cm。兩組患者在性別分布、年齡范圍方面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做對比。患者或者家屬在了解本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器質性疾病以及精神類疾病的患者。
1.2實驗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全麻手術措施,在術前6-8小時禁食,開放靜脈通路,并測定動脈血壓,對心電圖指標進行檢測,關注麻醉深度,靜脈注射0.2ug/kg舒芬太尼+2.5mg/kg丙泊酚+0.2mg/kg本順阿曲庫銨。在手術中可維持麻醉,持續泵入4-8mg/(kg·h)丙泊酚以及0.1-0.2ug/(kg·min)瑞芬太尼,結合手術進行調整麻醉劑量。在術后停止使用麻醉藥,關注生命體征。
在觀察組則為腹橫肌平面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氣管插管后進行雙側TAPB,確認后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間進針,可注入0.3%羅哌卡因。其余與對照組一致。
1.3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需要記錄患者的麻醉效果,如麻醉劑的使用劑量,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以及拔罐時間等。隨后統計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方法 對日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討論,以SPSS19.0專業計算軟件為基礎。針對麻醉效果采用計量統計,在不良反應上則為計數統計,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手術開展上看,觀察組患者的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均明顯減少,且觀察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為(5.14±1.31)min,對照組為(7.23±1.52)min,組間對比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分析
近年來,日間手術作為新的醫學模式,在醫學技術的發展下有了更多的應用,很多復雜、精細的手術均開展日間手術模式。而日間手術指的是在1個工作日內完成手術,患者可在短期內出院[2],由此,對麻醉師的要求也很高,要進一步確保手術治療順利,患者術后康復快,并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故而,我們做出了本次探討。
腹橫肌平面阻滯則是將麻醉藥物注入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間,可以通過組織來傳導神經疼痛信號,并具有鎮痛的作用。將其用于日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并結合全身麻醉,有助于控制麻醉劑的使用劑量,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與此同時,可以縮短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3]。此外,我們也針對這一方案應用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討論,如之所以腹橫肌平面阻滯可以發揮鎮痛,為了實現對下腹部手術切口疼痛信號的阻滯,促使疼痛應激反應下降,這與腹橫肌平面血管少,藥物吸收慢有關,從而增加的鎮痛時間。
綜上所述,采用腹橫肌平面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方案有助于推進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開展,并防控了術后不良反應,提升了治療安全性,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