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臨沂市康復醫院,山東 臨沂 276034
腦癱是指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腦部發育異常,同時表現為非進行性腦損傷的一種綜合征,報道顯示腦癱疾病的發病率大約為1.8‰~4.9‰,發病率相對較低,但可引起小兒機體運動障礙,并伴有智力低下,癲癇等癥情況發生,給小兒家庭帶來較為沉重的負擔[1]。早診斷、早治療是改善小兒腦癱癥狀的關鍵性因素,在治療過程中仍需給予有效的護理手段干預,以促進腦癱小兒康復。本文主要對早康復護理早期干預的價值進行探討,如下。
1.1一般資料 80例腦癱小兒為本次對比主體,2017.3-2020.3是收入小兒進入本次實驗的具體時間,對照、實驗組小兒的分組方法為奇偶法,各40例。需在統計學軟件中對二組小兒的一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對比小兒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數據,計算結果為(P>0.05):22、18和19、21,(3.96±0.58)和(3.87±0.63)年,痙攣型、混合型、肌張力低下型、不隨意運動型:13、12、10、5和11、11、12、6。
1.2方法 全部小兒入院后均實施相同的治療手段使用丹參、腦活素、等相關藥物完成治療。
對照組:常規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同時配合高壓氧干預,對病房環境進行嚴格把控,定期消毒、通風、換氣,堅持母乳、科學喂養,指導小兒家長如何對其進行有效護理,使小兒家長輔助小兒完成平衡等相關訓練。
實驗組:早期康復護理:健康宣教:應由護理人員完成小兒家長的宣教工作,使小兒家長對早期康復訓練的內容有所了解,保證家長認識到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在小兒進行康復訓練過程中家長可積極配合,完成簡單、常用的康復訓練動作教學工作,使家長輔助護理人員進一步完成早期康復訓練。針對小兒可能出現異常動作等表現時,家長可第一時間發現并給予糾正,同時應重點宣教早期康復訓練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高小兒早期護理的依從性和配合度。康復訓練,需由護理人員或家長將手放置于小兒頭部兩側,于小兒頸部處輕輕向上拉動,避免用力過大對小兒造成損傷,由護理人員對小兒的日常運動姿勢、體位進行觀察,若存在異常應及時給予糾正,告知家長做好監督工作。康復訓練每進行一個階段,均需由護理人員對小兒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抬頭,爬行,坐姿,平衡力站立等相關內容,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早期康復訓練方案,還需由護理人員對小兒機體進行按摩,按摩主要采用的手法為加壓性按摩或旋轉性按摩,持續按摩時間為15分鐘,每天至少進行一次,可使小兒肌肉萎縮等癥狀和身體協調能力得以改善;對語言障礙的小兒應采用一對一在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應注重配合圖片、文字等內容共同完成訓練,糾正小兒錯誤發音,以保證小兒的表達能力得到發育,提高小兒的溝通能力。
1.3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評分、智力發育指數、運動發育指數對比。生活質量評分判斷使用GQOLI-74量表進行判斷,高分意味著生活質量較高。

2.1對比生活質量評分 在統計學中完成生活質量評分的計算,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生活質量評分(t,分)
2.2對比智力發育指數、運動發育指數 在二組小兒的智力發育指數、運動發育指數方面進行計算分析,數據之間有較大的差異(P<0.05),見表2。

表2 對比智力發育指數、運動發育指數
腦癱是小兒臨床中發病率相對較高的一種中樞神經障礙綜合癥,小兒的臨床表現癥狀異常較為顯著,同時會使四肢受到累積,進一步引發肢體語言等功能障礙。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界逐漸認識到康復訓練對促進小兒腦癱康復的重要性,可幫助小兒的運動能力、智力發育情況得以改善,提高小兒的生活質量,經過大量臨床實踐證實,康復訓練在小兒腦癱康復中應用已經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2-3]。就小兒家庭而言,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使家庭的負擔得以減輕,保證小兒日后順利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由于小兒年齡的特殊性,腦部正處于發育階段,通過給予有效的干預手段后,小兒的各臨床癥狀可發生逆轉,同時,可獲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康復訓練在應用過程中,可通過多種方法得對患兒的肢體、語言等方面進行訓練,在肢體訓練過程中需配合按摩手段,通過按摩可使頭部血液循環以及四肢血液循環得以改善,在語言功能訓練時,由專業的人員完成一對一訓練,注重小兒的情感的培養。在康復訓練應用過程中,還可根據小兒的具體病情采取針對性措施,保證小兒順利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促進患兒各項功能的發育,早期康復訓練還會更加注重對小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使小兒家長能夠積極配合小兒完成各項康復訓練操作,在訓練過程中能夠主動承擔監督角色,并且充分理解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所進行的各項操作,提高配合度,改善小兒預后[4-5]。
綜上所述,小兒腦癱患者采用康復護理進行早期干預可充分發揮其應用效果,不僅可提高小兒的生活質量,還可使患兒運動、智力的發育情況得以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