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云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三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00
子宮肌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發生率高達20%~30%[1]。其可導致患者出現月經紊亂、貧血、下腹疼痛及不孕流產等癥狀[2],嚴重影響著女性的生殖健康。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手術方式從開腹逐漸發展為腹腔鏡、單孔腹腔鏡治療,單孔腹腔鏡具有疼痛輕、恢復快、創口小等優勢[3]。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是一種經循證醫學證實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減輕患者疼痛、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4]。近幾年已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胸外科、骨科、普外科等相關領域,本研究以2020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行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婦科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選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行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80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2~66歲,平均(42.61±9.598)歲,病程0.5~4年,平均(1.55±0.753)年,體質量指數平均(24.03±1.147)kg/m2;觀察組年齡22~67歲,平均(41.80±8.045)歲,病程0.5~6年,平均(1.644±0.939)年,體質量指數平均(24.33±1.178)kg/m2。在一般資料上,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年齡≥18 周歲;②確診為子宮肌瘤且擇期行腹腔鏡手術;③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④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全身急慢性嚴重感染者;②患有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③患者主動要求出院或主動退出本次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常規健康宣教,禁飲禁食8-12小時,術后傳統禁食水直至肛門排氣后飲食水,留置導管視情況拔除;下床活動時間患者自愿,按需使用鎮痛藥物。觀察組給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術前疾病咨詢、疾病宣教評估、心理疏導及培訓呼吸排便方法,術前6小時禁食,不推薦機械性腸道準備,盡可能不放置引流管及尿管,麻醉蘇醒后,通過濕潤口腔、咀嚼口香糖“假飼”療法等方法促進胃腸道蠕動;術后即刻飲水,4-6小時即應開始進流食;24小時內下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至出院時每日離床活動8次,按時鎮痛治療,持續鎮痛24-48小時,術后進行抗凝治療。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術后首次飲水時間、首次普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留置導尿時間、住院天數、術后疼痛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2.1術后觀察指標 對照組的首次飲水時間、首次進普食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留置尿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天數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觀察指標對比
2.2并發癥 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對比
2.3疼痛評分 對照組的術后當天疼痛評分、術后第一天活動時疼痛評分及安靜時疼痛評分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子宮肌瘤作為婦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手術是其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單孔腹腔鏡技術近幾年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單孔腹腔鏡技術是利用肚臍的天然褶皺,從而能夠更好的隱藏手術切口,不影響美觀[5]。但會因麻醉、疼痛等因素,增加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的發生[6]。因此,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尤為重要。本研究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能夠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患者的護理效果,從而促進患者身體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首次飲水時間、首次進普食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留置尿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天數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楊靜[7]研究也發現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陳蘇丹等[8]研究發現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病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對照組的術后當天疼痛評分、術后第一天活動時疼痛評分及安靜時疼痛評分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更有助于減輕子宮肌瘤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馮敏[9]研究表明采用快速康復護理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常規護理的患者,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采用快速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恢復狀況,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從而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在子宮肌瘤患者行單孔腹腔鏡圍手術期中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術后機體恢復。因此,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能夠促進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康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