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姣 趙 蓉 張 巧 何雨芩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重慶 400010
36通道高分辨率食管測壓(HREM)檢查目前臨床上已廣泛用于賁門失弛緩癥、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病等影響食管動力疾病的檢查與診斷[1]。我院消化內科護理組爭對插管問題進行積極探究,從如何進一步提高測壓時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縮短插管時間、減輕患者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和保護好電極等方面出發。本研究通過提前訓練患者吞咽活動,然后再行傳統插管,效果良好,現將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內科就診行HREM檢查的12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為傳統插管測壓組,實驗組為吞咽訓練+傳統插管測壓組。
觀察組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21-71歲,平均(42.3±5.3) 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22-83歲,平均(45.4±5.6)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HREM方法 HREM人員為經過消化專科培訓合格的護士,均熟練掌握插管及食管測壓常規操作技術。HREM檢查使用 Mano Scan360TM胃腸動力學檢查系統(美國,Sierr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公司)。檢測前準備: 抗酸藥、抑酸藥、鎮靜藥、止痛藥、鈣通道阻滯劑、抗抑郁藥、抗膽堿能、硝酸甘油等均會影響胃動力,在準備進行HREM檢測前72h停止服用;檢查前至少禁食、水6小時。測壓前進行電極校準,登陸采集軟件,選擇相應電極,并對患者進行信息登記,然后進行壓力校準。測壓時,指導患者取坐立位,詢問哪側鼻孔通氣良好,保持呼吸平靜,潤滑導管,從通氣良好的鼻側腔緩慢插入36通道測壓電極。當插管至近咽喉處時,為了避免測壓導管誤入氣管,囑患者要做吞咽動作。在插管時患者如出現嗆咳,應立即停止插管操作,并拔出導管。測壓導管順著患者吞咽向深部送入,每進一段距離,患者做一次吞咽動作,直至顯示屏幕上出現兩條彩色壓力帶,分別為食管上、下括約肌壓力帶,此時囑患者深呼吸,待顯示屏幕上出現膈肌下沉,以確定導管進入胃內,并用膠布固定在鼻翼。囑患者平臥位休息3-5min以逐漸適應導管對其刺激。當兩條彩色壓力帶變得平穩規則時,根據軟件向導采集數據。患者每次吞咽需一次性吞完, 吞咽間歇時間為20-30s,共吞咽10次,吞咽5mL水,采集數據完成后,迅速把導管拔出,并在空中懸空停留1s,將采集的數據保存并進行分析,生成報告[2]。
1.3吞咽訓練的方法 觀察組取半臥體位,在插管前護士應先與患者溝通插管的目的和過程,告知患者測壓檢查很快且輕松。吞咽訓練一共分為2次,每次均口服5ml溫熱(34-37°C)純凈飲用水。第1次口服純凈飲用水后囑咐患者先含著,護士發出“吞”的指令,然后患者吞咽,適應口服吞咽的過程;第2次繼續口服純凈飲用水,護士發出“吞”的指令,患者吞咽。注意患者一定要得到護士“吞”指令才可以吞咽,經過2次訓練,患者已適應和服從吞咽指令,養成得到指令就吞咽的習慣。同時,通過2次吞咽5ml溫熱純凈飲用水可以充分潤滑咽喉、食管及胃壁,增加其潤滑度與順應性,減輕胃管對黏膜的刺激。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不良反應及插管時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2.1比較兩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2.2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程度
2.3比較兩組插管時間(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插管時間
本研究用預先行2次飲用水進行吞咽訓練,經過吞咽訓練使得患者更清楚理解吞咽過程,操作時護士與患者吞咽動作更加同步,會大大降低了插管難度及患者的痛苦程度,縮短了插管時間。通過自然反應機制,液體潤滑會刺激軟腭、咽后壁的感受器觸發自然的吞咽反射[3],而患者自然啟動地吞咽反射,使導管易于插入,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其舒適性,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程度。
吞咽訓練法通過對患者適當得吞咽訓練及宣教,使操作者與患者配合更默契,縮短了插管時間,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同時降低了插管對患者得刺激,提高了插管的舒適性,降低了惡心、嘔吐、嗆咳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這種簡單、易學的訓練方法會提高護理工作的效果,同時利于提高護理質量,能減輕患者痛苦,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