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潔 許風梅
新生兒黃疸為兒科常見疾病,多數患兒的黃疸癥狀會迅速消退,但是仍然有病理性黃疸的發生,其發生可引起膽紅素腦病而危及患兒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探討撫觸護理對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效果,從而為新生兒黃疸的科學護理提供參考,這對提高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水平具有指導作用,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納入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新生兒黃疸患兒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60例及對照組60例。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胎齡36-41周、平均(39.12±1.13)周;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胎齡36-41周、平均(39.44±1.40)周。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給予所有患兒常規治療、人工喂養以及基礎護理。對照組給予藍光間斷性照射,尿布遮擋會陰、肛門,黑色眼罩遮擋雙眼進行藍光治療,每日持續進行光療12h。對血清膽紅素水平較高、病情嚴重的可酌情增加光照頻率、延長時間,光照時監測患兒的體溫,密切觀察異常。觀察組增加撫觸護理,室內播放柔和的輕音樂以安撫患兒,室內溫度適宜,患兒于沐浴之后進行撫觸,撫觸前不過飽或過餓,準備遮掩罩、尿不濕等。撫觸操作包括:①手部撫觸:患兒雙手自然下垂,操作者一手捏住患兒胳膊,從上臂向手腕進行輕輕擠捏,指腹按摩手腕。雙手夾住患兒手臂上下搓滾,拈住患兒手掌與手腕,對患兒的掌心進行按摩;②臉部撫觸:額中心部位向兩側推壓;下巴與人中中心、眼窩、眉頭部位從中間向兩側外部推壓;③胸部:取患兒雙側肋緣,左右手分別向上滑動直至肩部后復原;④腹部:臍痂尚未脫落則不進行按摩,脫落后順時針按摩腹部;⑤背部:按摩頸部及以下,同時按摩脊柱兩側肌肉,迂回式按摩頸部至脊柱下段;⑥腿部:按摩小腿、膝蓋、大腿,擠捏踝部,按摩足部及腳踝。上下搓滾小腿,拇指按摩腳后跟至腳趾。2-3次/d。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后的血清間接膽紅素(IBIL)、非結合膽紅素(UCB)、經皮測膽紅素值(TcB)、黃疸指數。比較患兒的睡眠時間、胎便排空時間、黃疸持續時間。

2.1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的IBIL、UCB、TcB、黃疸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檢測結果
2.2癥狀改善情況 觀察組的睡眠時間[(18.36±1.33)h]長于對照組[(15.36±1.29)h],t=12.542,P=0.000<0.05。觀察組的胎便排空時間[(2.86±0.63)h]早于對照組[(4.33±0.75)h],t=11.625,P=0.000<0.05。觀察組的黃疸持續時間[(7.93±1.60)d]短于對照組[(10.58±2.44)d],t=7.035,P=0.000<0.05。
撫觸護理對患兒全身進行規律性、順序性地輕柔按摩,從觸覺上給予患兒皮膚良性刺激從而對中樞神經系統帶來良性刺激,這一護理方法的實施可增強迷走神經以及副交感神經變得更加興奮,其實施可提高內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這一方法進行腹部撫觸時,結合結直腸蠕動方向以及新生兒的肝腸循環的生理特點來改善迷走神經的傳導性與興奮性,對分泌生長激素以及胃腸道良性激素具有促進作用,其實施可改善胃腸蠕動;對患兒進行背部撫觸,能對背部的神經進行刺激從而引起脊髓排便中樞反射性興奮;撫觸護理的實施可擴張毛細血管,加快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腹部撫觸的護理還可以增強新生兒的食欲,對消化功能的建立與完善具有積極作用,這對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具有積極作用,能促進胎便排出,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得到減少,這使得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得到降低,有助于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通過撫觸護理來興奮迷走神經,這對改善患兒的睡眠也有利,能明顯增加睡眠時間,這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2-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撫觸護理干預后患兒的膽紅素相關指標以及黃疸指數明顯降低,且患兒的睡眠時間、胎便排空時間以及黃疸持續時間均更優,提示撫觸護理可可改善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癥狀,加快黃疸消退,促進胎便排空,提高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撫觸護理可改善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癥狀,加快黃疸消退,促進胎便排空,提高睡眠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