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燕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顱腦外傷是腦組織受外界直接或間接暴力造成的頭部損傷,作為神經外科常見病顱腦外傷具有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且該病預后效果較差,手術完成后需給予其優質護理,規避潛在護理風險,確保整體預后效果[1]。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臨床對護理工作重視程度逐漸升高,而常規護理被動性較強,無法滿足重癥患者護理需求,鑒于此風險管理模式被應用于臨床后效果良好,為明確其對患者意識狀態的影響,本文選擇2018.06~2020.06區間我院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54例進行對比研究,匯總。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8.06~2020.06期間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收治的54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CT檢查確診,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20~71歲,均值(42.87±7.12)歲;對照組男14例,女13例,年齡19~72歲,均值(41.82±7.24)歲,兩組資料對比無差異,數據統計P>0.05。納入標準:經CT、MRI檢查后確診為顱腦外傷患者,且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已經渡過了急性發作期,病情基本穩定,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有顱腦感染史患者,以及合并有其他系統疾病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措施: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監測,并做好心理、認知、飲食指導工作,發現異常癥狀及時上報醫師處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施風險管理模式:(1)組建管理小組:挑選臨床經驗豐富、年資長護理人員組建風險管理小組,以護士長為組長,副主任護師為副組長,護理人員為組員,各小組成員需準確掌握臨床工作制度,并在患者入院后加強病情評估,制定針對性風險管控方案。(2)制定應急方案: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治療中可能存在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其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應急方案;在工作中仔細梳理潛在風險,避免墜床、感染、壓瘡、胃內反流等造成的繼發性損傷,并通過知網、萬方等學術性網站查閱相關資料,提高護理針對性[2]。(3)加強人員培訓:護理中需加強對其理論知識、專業能力的培訓,各工作人員不僅要掌握最新的護理知識、專業技能,還需擴寬護理視野,以應對不同類型患者。(4)加強護理記錄管理:在護理風險管理中,護理記錄內容記錄準確性、完整性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科室領導可提高重視程度,明確影響護理記錄質量因素,并制定針對性應對方案。
1.3觀察指標 ①參考GCS量表對患者意識狀態進行評估,分值0-15分,判斷標準:12分(意識清楚)、12-14分(輕度障礙)、9-11分(中度障礙)、≤8分(昏迷)[3]。②根據醫院自制“風險管理評估表”評價其風險管理效果,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管理效果越高。

經對比,護理前GCS對比無差異;護理后觀察組(13.02±2.14分)高于對照組(11.32±2.02分),兩組組內、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昏迷評分分)
2.2統計兩組風險管理效果 觀察組:風險管理效果(96.31±1.52)分;對照組:風險管理效果(86.25±1.94)分,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1008,P=0.0000。
隨著社會、經濟、交通等行業的發展,顱腦外傷發生率持續升高,該病作為外科常見病之一,發病率位居創傷首位,死亡率僅次于四肢骨折,具有病情重、演變快、變化多樣等特點,及時展開有效治療是改善預后效果的關鍵,患者若錯失治療時機或干預措施不當,則可繼發其他并發癥,危及至生命。但是該疾病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料性,使得風險系數增高,而在醫療過程中所有的臨床活動都存有一定的風險,護理操作處置以及配合醫師進行搶救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貫穿著護理風險,所以,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規避,能夠提升護理質量,減少醫患糾紛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風險管理是指在進行醫療活動中以患者身體狀態、病情為基準對其康復中潛在的風險因素準確甄別、有效評估、詳盡分析并在執行過程中采取正確行動的一種管理模式。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風險管理效果評分高于對照組,昏迷評分(13.02±2.14分)也明顯高于對照組(11.32±2.02分),研究證實風險管理模式在改善顱腦外傷意識狀態中可行性較高,亦可提高風險管理效果。風險管理作為新型管理模式,較常規護理更符合臨床治療及患者康復需求,在管理中充分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盡可能規避影響治療及預后效果因素,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針對性護理服務,促進其康復。將風險管理模式應用在臨床,不僅可幫助護理人員樹立正確地風險規避方案,并結合其實際情況預測可能出現風險,參考自身經驗、知網、萬方等學術性網站制定科學合理護理方案,降低顱腦外傷護理風險系數,改善其整體預后效果,還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4]。
綜上,在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模式,可增強醫護人員的風險意識,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且對患者意識狀態的改善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