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 吳金棟
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衛生院,山東 泰安 271026
臨床護理風險是指在工作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在心血管內科住院的病人大部分是急診病人,會增加事故風險的發生率[1]。但是風險護理對心血管內科患者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中把心血管內科患者作為對象,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中風險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患者72例作為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齡(41-68)歲,(58.43±22.14)歲。觀察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齡(42-76)歲,平均(61.37±21.52)歲。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管理,根據患者的常規護理過程和步驟進行。
觀察組:采用風險護理管理進行風險識別,評估,治療和管理效果評估。 建立了風險護理管理小組,以分析和計算過去的多個風險事件,以識別高風險事件,高發病期,易感人群和聯系,確定之前和將來的風險,并制定預防措施。
1.3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的風險對比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中的風險,其中包括護理缺陷、護理糾紛、風險事件的發生,并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對比。
(2)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對兩組病人進行訪談調查,調查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包括對護理環境、護理人員的護理態度、護理專業精神和護理質量進行評分,總分100分,滿分25分,得分越高,病人對護理的滿意度越高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2.1兩組患者的風險對比 觀察組患者出現的風險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風險對比 [n(%)]
2.2兩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對比(分,
風險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率,減少因突發事件給醫院帶來的傷害和經濟損失,并以低成本實現最大的安全性[2]。良好的風險管理需要合理安排事件的優先級,并優先考慮和避免最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給醫院造成的最大損失。處理高風險事件后,繼續進行低風險治療[3]。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我們應盡量避免風險,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來控制風險事件。控制風險的最佳方法是制定有效可行的應急計劃,并提前制定替代計劃[4]。在該研究中,觀察組的護理缺陷,護理糾紛和風險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這表明將風險護理應用于心血管科患者的護理中可以有效減少護理缺陷,護理糾紛和風險事件的發生。本研究觀察組的護理環境,護理態度,護理專業水平和護理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總得分高于對照組(P <0.05),表明在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中應用風險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風險護理在心血管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減少護理缺陷,護理糾紛和風險事件的發生。 同時,提高患者滿意度,在患者心中樹立醫院良好形象,值得推廣和應用。